音乐传奇系列之西方典乐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约翰·帕海贝尔曾是巴赫哥哥的老师,后来也当了巴赫的监护人。他是巴洛克后期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师,非常激進,在新教宗音乐创作方面,地位非常高。
可惜他的作品多未能妥善保存,有部分仍淹没在德国的那个古老的图书馆中。
而他的有一首作品,却几乎大街小巷都知道,无论喜欢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多半都听过,甚至能哼唱它的曲调。更重要的是,很多音乐人都喜欢采用这首作品里的和弦创作方法,只要是按照这种方法创作音乐曲调,一定比较容易上口、传唱。
先来看一下与这部作品有关的故事。
————————
10岁的小男孩帕海贝尔流浪到英国,被一位琴师收留,每天耳濡目染自然学会了钢琴。随着时间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越来越英俊潇洒,又弹得一手好琴。一位邻村的姑娘芭芭拉爱上了帕海贝尔,她虽出身富贵,从小被宠惯,却不敢向帕海贝尔表明心意。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跑去找帕海贝尔学琴。开始她的心思完全被帕海贝尔吸引了,根本学不進去,被帕海贝尔批评了许多次。有一天,帕海贝尔说:“你还是回去吧,你不适合学钢琴。”芭芭拉听了感到恼怒,就说:“你等着我半年,我一定能在钢琴赛上拿奖。”
半年后,芭芭拉果然拿了奖,帕海贝尔却离开了。他被征召入伍,离开的路上,他写了一首曲子的第一部分,随着离开越久,越察觉到自己对芭芭拉的心意,思念之情也日益浓厚,怀着这样的心情,他在战争中完成了曲子的第二部分。终于,战争结束了,他匆匆赶回了村里,芭芭拉却已经在两个月前离世了。原来同村村长的儿子因为喜欢芭芭拉,让人从前线运回一具碎尸,说帕海贝尔已经死了,希望芭芭拉别再留恋。而芭芭拉以为那真的是帕海贝尔,无比悲痛,趴在尸体上痛苦了三天三夜后,割腕自杀了。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帕海贝尔得知这所有事后,放声大哭,咆哮着,想去找到芭芭拉的墓地,她的家人不肯告知。悲伤的帕海贝尔来到钢琴前,完成了曲子的第三部分,然后弹奏了起来。两个村的村民都来了,听完帕海贝尔强忍泪水弹完的音乐,他们都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
《D大调卡农》,据说比喻缠绵至极、永不分离、生死相随的爱情。
有些人如相信爱情般始终坚信这个故事的存在,为之感动不已;也有很多人嗤之以鼻或只想从音乐角度欣赏。
确实,如果我们从“卡农”这一曲式的意义来说,很容易发现和感受到“生死相随”,因为“卡农”意指“轮唱(奏)”,一个声部紧跟着一个声部,不断回旋往复,一直到最后,旋律简单但让人感觉非常动听。
笔者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是这种缠绵纯爱的感觉,但你会发现,当我们从传说中抽离出来时,你会听到更多更广的意象,而不管哪一种,你都能知道那是美,一种简单而有生命力的美。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无论是哪个版本,你听,和弦如二重唱、三重唱般的叠加,简单的音符共鸣出仿佛有了灵魂能量般的生命,在诉说、在安慰、在叹息、在流泪、在亲切低语、在洒满阳光温暖你,如一位老人慈祥的笑眼,如一个孩童天真的关切,你仿佛置身在夏日的海边,一会又来到清爽绿荫中,回头又转到欢笑的人群中,就好像,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轮回不止,肆意欢乐总不尽,悲伤倒常如影随形,只有终拾明亮的心,才能看到最后的光。
然后,帕海贝尔站出来握紧你的双手,如遇知音。音乐虽常如诗歌,被人从口中、从乐器中美妙地流淌出来,却往往超越了作曲家诗人自己的想象,而越是美妙的音乐或诗歌越是如此。为什么,往往此时,我们不得不相信有一位造物主,冥冥中以我们不可揣度的神力创造了这些,借人之手之口展现于世,启迪感召世人。
所以,是学会了以这种方法复制表面美妙上口的旋律吗?是大家一起来做填词游戏吗?是换几个音只要有这种“轮唱”的共鸣轰炸到听力疲惫吗?
帕海贝尔估计会说:“你们这个时代的这些人,这样做能叫音乐人吗?我可是做了一个不算大作品的简单得多的曲子,真正的好曲子你们还没找到呢。”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上帝也会惋惜哀痛地看着浮于表面甚至以丑恶之心渲染音乐的人,心想:我把如此多的美、如此玄妙的法则、如此多创造的智慧都放在你面前了,你只要稍一留心你身边的人、你周围的树木鸟儿、你听到的雨声流水声、你闻到的阳光味道……那么多,你都能很轻易地感悟到生命、得到那些智慧呐。
西方典乐13 帕海贝尔:唉,教会你们一招吃遍天下并非我所愿皑皑白雪
浅浅暖阳
如沐春光
如息徜徉
我愿如诗
我愿如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