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你说的都是错的!
B:你说我说的都是错的,能指出来那些是错的吗?
A:你可以自己安静时间,好好的想一下!
B:......
这是一段取材于真实环境下的简单对话!自然的争辩的必不可少的,若干段暂且省略不表,单说这争辩二字!
其一,按照问题解决的技能,辨识问题所在,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开端,而A显然不是。
微信图片_20200324091622.png
这个对话中A的语境,显然是找到你是错的,就是完成了自己说话的目的,那又如何呢?每一个结论,如果排除掉有力的数据支撑、或者客观事实的描述,那么剩下的基本上就是个人的逻辑思维,或者自己构建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A认为B是错的,首先是架设了自己逻辑判断标准,然后再以此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如果这些自我假设的逻辑标准,并未得到有效的验证,或者逻辑推理,再加上固守之,一旦碰到异议的时候,自我保护心理机制的自然启动,如果恰巧对方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则必然发生一场无聊的争辩,之所以说其无聊,其原因在于基于个人假设得出结论的争辩,而非基于得出结论的假设而进行的探讨,这是一个警示:
1、如果你和对方的沟通陷入了结论性的异议,且双方并没有探讨思维的前提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无聊的争辩,暂且回一下:然后呢?即可!
2、每一个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透射着自己的思维方式,透过对方的言行举止,去判断对方的思维方式,掌握对方的思维方式,则有助于把握双方在有交集的地方的主动权。
其二,按照思维地图的路线,对待问题态度,应将其作为自我改善的机会,而B显然有这个意识。
微信图片_20200324091517.png
B面对A所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期望得到B判断的依据,无论B是否对依据加以分析判断,但思维中存在着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就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此外,B对A的问题之说,并未陷入与其相似的思维方式,而是期望以问题为中心,选择将其作为进一步思考的机会。
面对身边的林林种种,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他人的权利,但是每个人都有选择思维模式的权利,对思维模式的选择不同,则经历所带来的结果自然是不同的,久而久之,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应该也是不同的,这里的启示是:
1、你无法选择你能接触的每个人、每件事,但是,你依然可以靠选择自己的思维模式,主动积极获取更多的成长机会,未来的发展也会多几成的把握。
2、两个人之间的冲突点,不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而在于面对同一件事情时,选择思维模式的能力是否有差异,如果选择了不同思维模式,显然是不会产生冲突的,或至少降低了概率。
其三,按照习惯的力量,遇到问题的时候,应主动启动解决问题的程序,而A和B显然无法达成一致。
微信图片_20200324091649.png
问题当然不会自动消失,A所说的问题,就算是基于自己的发现,也不是仅靠着呈口舌之争,启动内心似乎战胜之后的喜悦,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非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B虽然也许意识到可能会存在问题,但显然因为无法知晓问题的存在,而无法得到进一步的行动。
在习惯的力量中,问题应该触发的问题解决程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并非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这种习惯的力量驱使,而要改变或者引导另外一个人与之同频,显然是不太现实,或者困难重重的,这里的启示是:
1、改变别人的思维习惯,或者被别人改变思维习惯,都不是对方的责任或者义务,这是自己的主动权,调整自己、增强认知,使自己自己的态度。
2、随时留意生活中、工作中的“触发点”,以及与之对应的行动程序的对应程度,如果还不能尽快完成行动程序的对接,则要更加留意、更加强化双方之间的联结。
不以辩胜,唯求进取,无论外在给你一个好或者坏结论或结果,也许你可以请求支援,但是向内求,求助于己,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每一场经历之后的思维演练,都是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