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107 皮卡秋
这两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主说,网上买不到《夹边沟记事》、《古拉格群岛》了。我赶紧去搜,果然如此。我想也许哪一天删减版的《寻找家园》也会不见了。
真是痛心。
2012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偶然间读到高尔泰先生的《寻找家园》,那是一本略显破旧的小书,有点脏,纸质也已泛黄。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高尔泰先生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受什么驱使,我意犹未尽地读完了这本书,感概良多,夜不能寐。
六年过去了,我已经不太记得书中具体的故事了,只知道高尔泰先生这一生颠沛离奇,苦难深重。他身边往复之人生生死死、悲苦无奈,那个年代对人进行了极其荒唐地摧残,沉重不堪。他经历了夹边沟农场,在饿死的边缘幸存,他在文革里被批斗,平反后磨难还不曾结束,又进了监狱。风风雨雨,他却不屈不挠地继续追求自由、理想、平等这些价值。
一本小书,写故事写现实写历史,有控诉有宽容有克制。字字读来皆是血,一代辛苦不寻常。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主题阅读。我想知道“反右”时期、“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们、普通的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在豆瓣上搜《寻找家园》,看到了“喜欢读‘寻找家园’的人也喜欢”这个列表,于是我把杨显惠先生的《夹边沟记事》买了下来。
《夹边沟记事》是杨先生对夹边沟农场时期幸存人的采访手记。鬼知道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一个个沉重的故事,呈现的不单单是个体的命运,更是时代如何玩弄着个体。读着读着,眼泪就可以出来了,这些有傲气的右派沦落到吃树根、吃叶子甚至开始吃“ ”,这是多么大的覆灭感。
生活永远比想象力更丰富。《夹边沟》就颠覆了我的想象力。
理想被打倒了,生活连牲口都不如,这是那时候右派的日子。感谢杨先生将尘封的历史重现,让文字留存,让岁月铭记,让后人反思。
后来我又买了杨先生的《甘南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去台湾的时候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章诒和的《往事》。也买过北岛编著的《七十年代》,读过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的电子书,买了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先生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
有人说:读书或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路上”会让我们打开眼界、感受新奇,会让我们感到无知、保持敬畏,会让我们不断求索、反思追问。
“读书”大概是成本最低的“在路上”的方式,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永远做个读书人。文字的排列组合,竟能迸生出那么多不朽的力量。
《夹边沟》买不到了,但它永远都存在着,就像臧克家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很多东西都是藏不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