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育儿”几乎成了8090家长嘴里的高频词,我作为“超级奶爸”也时常分享一下育儿心得。有一次在群里面分享了一篇育儿的文章,一位女同学看了后,给我提了个问题,:“喂,你家里妈妈是什么角色啊?”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还是忍不住多想了一层,她可能觉得我作为爸爸总写育儿心得,是不是我的角色定位有问题。简单想了下,我这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家没有角色,妈妈就是妈妈”。
说真的,我以“超级奶爸”为荣,其实在家里,爸爸妈妈唯一可以区分的就是喂奶功能,这个爸爸的确做不到,我女儿经常指着我的胸部笑话我,爸爸,你这个好像两个“葡萄干”。但是,除了喂奶功能,其余的爸爸和妈妈是都可以做的,关键是看有没有心去做。作为一个能分享育儿经验的奶爸,我特别有成就感,因为,这跟中国社会的集体认知有些不符,正所谓“物以希为贵”,就把我显得格外耀眼。
相对于“育儿”来说,我还是更喜欢“带孩子”这个词,育儿其本意还是略显局限,而带孩子其含义就广泛的多。孩子带的怎么样,关键看待的人,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你一个人带,那么这个问题显得就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是很多人带,那就有些复杂。以朵朵为例,早晨爸爸妈妈上班,就把她送到幼儿园由老师带,幼儿园放学了就由奶奶带,我和妈妈下班就由我们带,她还经常在户外玩耍那就是哥哥姐姐带着玩,有时她还要承担带妹妹的任务。我发现其实孩子每天接触的人和事还是蛮多的,那么这些人和事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她,会逐渐形成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说想把孩子带好并不简单。
我们在学习归因理论的时候,有个简单的分类方法,叫做内因和外因,所谓内因决定论,外因影响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绝对了,孩子的心智是很弱小的,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要比说教更有意义。一说到环境,很多人可能会一声叹息,瞬间感到了无力,的确是这样,我也同样有这样的困惑,以一己之力不可能去改造什么环境。那么退而求其次,做我们利索能及的,如何塑造小环境和适应大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把“家”搞好,家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很多散文和诗句里这样描述什么是家,诸如,爱的港湾,心灵的归宿等等溢美之词。家对于孩子来说却更加实际,家里睡觉最舒服,家里有饭吃,家是温暖的,家是安全的。如果我们认可前面所说的家的定位和功能,那么其实把家搞好,就是按照前面说的发挥好这些作用和功能。可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问问那些不愿意回家的爸爸妈妈就知道了,有些家里三天两头吵架,有些家里矛盾冲突不断,有些家里让人窒息;有人到家除了抱怨就是吐槽,把家当作垃圾站;有人到家一动不动,除了玩游戏就是看电视。当我们这么做了,这么对待“家”的时候,其实孩子都看在眼里,心知肚明“哦,原来是这样,家就是个战场,哪有什么安全”;经常吵闹的家,教会了孩子要像“战士”一样活着;家里人的懒惰,教会了孩子只索取,不付出;家里人的委屈求全,教会了孩子惧怕威权和懦弱。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就没有安全感,有爱的家,家是天堂,没有爱的家,家就是地狱。
昔孟母,择邻处,大家都知道,孟子的母亲为了找到一个好的环境搬了三次家,最后成就了伟大的孟子,可见环境对于孩子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说到这,我也感到很无力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房子太贵,家私太多,首先是无家可搬,其次就是搬一次成本太高。这就是可悲之处,与其说房子属于我们的,不如说我们被牢牢的锁在了房子里,这个牢房允许我们的肉体自由进出,但是我们的精神和精力却被它套牢。相比孟母那个时候,邻居是环境,我们现在则不然,因为没有邻居,有的只是商业配套和学位。所以我们为了学位房去奋斗,我们倾其所有争取再买一个离“名校”近一点的牢房。我们从不去考察这个学校是什么教学理念,教师是什么样的道德水平,只要是所谓的“省一级”“市一级”就可以了,只要有足够多的高级职称就可以了。这样反倒简单了,不过这种简单认知也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家庭理念与学校理念要保持一致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屈服,因为社会的力量太强大。我们真的为孩子着想了吗?还是我们只考虑了自己的成本。我崇尚精神自由和自然生长,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那么我将按照这种理念去择校,国内学校不行就去找国际学校,国际学校不行就去国外找,地球这么大,总会找到一个与我的这种理念相吻合的地方。
为孩子着想,不是说说而已,要真的动脑,要付出,着想的不应该是只是低级的物质需求,而应该是更高的精神层面或者人的心智成长方面,付出的也不只是收入的10%,而应该是经过慎重思考的全部,当我们这么做了,我们何尝不是在收获更多的成长和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