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正版野史
梳理明朝“层层套娃”的厂卫制度,看皇帝们如何玩废江山

梳理明朝“层层套娃”的厂卫制度,看皇帝们如何玩废江山

作者: 二哥略知晓 | 来源:发表于2020-05-24 09:02 被阅读0次

    厂卫制度是明代君主在传统的封建司法机构(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督察院)建制之外设置的特务特勤机构的统称,按照创立时间排序,可以包括锦衣卫(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合称厂)。其属于明代官场首创的特务特勤制度,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明代官场无法抹灭的一大政治“污点”。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厂卫制度对明代社会法制秩序的破坏,才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了明末官场的腐朽颓废,加速了朝代的更替和灭亡。今天,二哥就给大家简明地梳理一下明代厂卫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简要分析厂卫制度背后折射出的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斗争。

    既是保镖又是警察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任务:“盗贼奸佞, 街涂沟洫, 密缉而时省之。《明史· 职官志五》”

    锦衣卫是厂卫中最先创立的机构,“卫”实际上是明朝的军队编制,一“卫”是五千六百人,人数相当于现代军队编制大概两个旅大小。

    锦衣卫最早的雏形是明初的亲军都尉府及其统辖的仪鸾司,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禁卫队和仪仗队。由于朱元璋本人疑心极重,唯恐臣下对其不忠,于是便命令身边亲军作为密探在全国各地进行巡视,开始执行“特殊任务”。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正式将亲军改编,创建锦衣卫组织,正式形成与此前各朝代截然不同的禁卫军组织。从之前主要保障君主安全的“保镖”的角色,演变为了集侦察、缉捕、审讯等职能为一体的特勤人员。

    过于集中的权力让锦衣卫在成立之初就迅速失控,破坏了明朝初建政权的稳定性。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迫于舆论压力将锦衣卫废除,并下令销毁锦衣卫所用的处刑工具,重大案件的审判权也短暂地回到了三法司手中。

    后来,明成祖朱棣借靖难之变上位,因为深知自己皇位的“来路不正”,变本加厉地想要压制臣民对他的怨气,并对官僚阶层进行有效的制约。于是他再次恢复并扩展了锦衣卫的权力设置,增设了负责诏狱的北镇抚司,专门处理由黄帝下诏书定罪的犯人。自此,锦衣卫的机构设置一直沿用到李自成起义灭明,贯穿明代历史长达262年。

    权势滔天的司礼监

    东厂的职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与锦衣卫均权势。”

    明成祖朱棣的另一个“创造”,是设立了日后更加黑暗、更加臭名昭著的“东厂”。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为了对政治上的反动势力进行压制,在锦衣卫之外又设立了东厂这一新的监察机构(或称之为特务机构会更贴切)。

    东厂的鲜明特点是由宦官担任提督,之后明朝历代的东厂厂公,一般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中的第二、三位者担任。司礼监是明朝内廷宦官管制衙门“十二监”之最重,是跟皇帝走得最近的太监,其法定职权主要有三:

    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即秉笔太监;二是,总管宦官事物,是太监里面的头头;三是,作为黄帝心腹,兼任其他重要官职。

    由于明朝中后期“小皇帝”们普遍的怠慢朝政、花样作死,司礼监太监往往能够代替黄帝批阅公文奏折,渐渐形成了宦官极端专权的政治格局。在东厂设置伊始,其权力就在锦衣卫之上。

    一方面,其设置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监视朝臣官员、贵族阶级等政治势力,所管辖的范围更大,权位更高,且在客观上形成了与锦衣卫之间的权力制衡;

    另一方面,宦官的身份和位置特殊,东厂的提督们可以直接向黄帝汇报,而锦衣卫则需要以奏折的形式来上报侦察事宜,一不小心就会被东厂“截胡”。除此之外,东厂有权对锦衣卫进行侦伺,相反锦衣卫却无权侦伺东厂之事。

    这样看来,东厂更像是遮盖在锦衣卫之上的一张无形的黑网,用权势通天来形容并不为过。

    敏感皇帝的失败决策

    西厂的职责:“广刺督责, 大政小事, 方言巷语, 悉采以闻。《明史纪事本末》”

    就这样,进入明朝中叶后,由于政治利益上的鲜明对立,以内阁为代表的朝臣集团和以司礼监掌印为首的宦官集团之间形成了日趋激烈的权势争夺。

    为了对臣宦进行有效控制,明宪宗朱见深在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了西厂特务机构。西厂设立的契机是源自“黑眚见宫中案”,当时宫中的太监韦舍、鲍石、郑中等迷信道术,将妖道李子龙放入宫中,虽然之后锦衣卫及时将其擒获并诛杀,但却使得宪宗皇帝深感不安。

    于是明宪宗便任命当时的御马监掌印太监汪直作为西厂提督,并从锦衣卫中选拔比东厂人数多一倍的精锐,乔装成平民,出宫伺察。上到朝廷重臣,下到平民百姓,均在侦察范围之内,整个将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再次促成了凌驾于所有特勤机构之上的“怪物机构”。

    然而,西厂的成立,明显触及了朝臣集团的根本利益,短期内便造成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之后明宪宗逐渐意识到汪直等人的狼子野心,面对日益严峻的朝野形式,又担心西厂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先后经过两反复,终于罢废了西厂。

    宦官的闹剧,皇权的悲哀

    此后,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大太监刘瑾专权,其先是恢复了西厂建制,又因惧怕东厂和西厂的权势,设置了大内行厂(也称内行厂),以期对东厂和西厂进行监督,再次形成了对此前所有特务机构的“政治套娃”。

    然而,皇帝毕竟不是傻子,不会轻易允许一个宦官权势滔天、胡作非为,在朝野群臣的挤兑和明武宗的猜忌下,刘瑾最后于正德五年(1510年)因谋反罪而倒台被杀,西厂、内行厂随即被撤销,自此在历史上落了幕,明朝又恢复了以东厂和锦衣卫为主的厂卫格局。

    此后,晚明时期的官场上之上的东厂和锦衣卫便成了宦官集团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腐败机构,继续利用着君主的昏庸无能而大肆胡作非为。明朝这些皇帝们仿佛进入了循环往复的“作死”之路,认为特务机构只要由自己亲自领导,就能确保江山万无一失。然而,盲目轻信身侧宦官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认为将一个坏太监换掉就可以扭转局势,殊不知朝廷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厂卫制度的弊端尽显,最后的结局只能是恶性循环、自取灭亡。

    拓展阅读:《锦衣卫与明代皇权政治》——廖元琨、《从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看西厂的立废》——阎光亮、《明代的特务机构——东厂》——商传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及影视剧截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梳理明朝“层层套娃”的厂卫制度,看皇帝们如何玩废江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rd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