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基因与进化
上节课后问题:自私的基因(生命传承在于传递上一代基因,为了传承,很多东西包括生命都可以舍弃)这样的概念有没有错?
答:不够完善,因与事实不相符。因为最好传承基因的方法是个体复制(克隆),但事实是我们要找异性,只有一半基因能够传承。说明自私基因虽然要求传承,然而同样也要求基因有变化。是为了让整个生物界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某个个体或某个基因。
1、进化
环境变化的压力(环境变化速度总是快于个体进化速度),倒逼个体进化。
要求个体储存信息,帮助应付环境变化;储存信息越多,要求规模越大,个体越复杂;复杂化的压力最终让前生命体进化成生命体,生命是复杂性到达一定程度后的升华。
2、DNA
RNA核糖核酸,信息量过大就变得不稳定,发展出DNA,双螺旋结构非常稳定,信息约750M。DNA是地球生物界通用语言,逻辑一样,对DNA的改造很正常,无需妖魔化。
病毒可以在生命体之间进行基因转换,人类DNA很多都是古代病毒带来的基因片段(包括哺乳类动物胚胎形成)。生物界进行交流合作,目的是互相帮助,达到整个生物界的成长,以对世界变化有更精准的把握。
3、演化:从细菌到动物
生命最早的形式是细菌,仍是非常成功的生命。
环境变化,资源稀缺,生命体被逼变得越来复杂;
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早期动物➡️成熟动物
4、动物的劣势
之前进化可以靠代际间自然消灭,适者繁衍;但动物繁衍期长,DNA演化非常慢。
解决方案:两性繁殖,50%基因大交换,达到生命进化目的,代际之间有所区别,在DNA层面更精准反映环境变化。
课后思考:
动物为什么要有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