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益有门
参与调查法(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参与调查法(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作者: 结构学AI | 来源:发表于2015-09-30 09:13 被阅读100次

    國科會例行報告

    主題:參與觀察法

    報告者:杜綺文2006/03/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謂參與觀察法

    文化人類學者Malinoswki在Trobriand Island的研究中,以參與觀察法研究該島的文化,參與觀察法就變成一種人類學的獨特研究方式。參與觀察法是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式,舉凡社會學、醫學、教育學等研究領域的學者也都採用這樣的一種研究方式。

    因為具有跨領域的研究特質,因此定義各有差異。E.Babbie (1989)則認為觀察者對於所欲觀察的事情並不是事事皆參與,因此應該以「實地研究」(field research)來取代。Lindemann則將觀察者分為兩種:一為客觀的觀察者( objective observer),另一為參與觀察者( participant observer )。前者是透過訪談,由外在研究文化,後者則是指觀察者透過實地觀察,由內部研究文化。而這樣的分類方法,則與古典學派主張參與觀察是指看、聽及問(類似訪談)交織的方式有所不同。

    Lofland和Lofland(1984)則認為參與觀察是一種實地觀察或是直接觀察,研究者為了對一個團體有所謂的科學瞭解,而與該團體建立和維持多面向和長期性關係。「參與」並不是唯一的目的,卻是最低的要件之一。參與觀察的密集式訪談不是所謂的「結構性訪談」,而是一種「引導式訪談」。目的則在於從交談者豐富的資料獲取可以分析的素材,企圖瞭解受訪者對特定事件的想法或是觀點,同時也尊重的受訪者經驗反映。然而結構性訪談(例如:民意調查)則是對於特定事件或是情境進行二選一的選擇,強調順應規範的價值。

    Raymond Gold (1969)則將參與觀察依照「參與程度的不同」與「觀察角色」分為四種:

    1.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研究者在當地進行研究完全融入對方的生活,身份一如其他的人。而對方完全不知道研究者的身份為何,研究者自然的與對方互動,成功的扮演對方的角色。然而這樣的身份卻違反研究倫理,同時也影響所謂「科學性(客觀性)」。

    2.參與者一如觀察者(observer-as-participant):研究者仍完全參與,但須向研究的團體表明身份。然這樣確有可能沒有辦法呈現原貌。容易失去尊重。

    3.觀察者一如參與者( participant-as-observer ):觀察者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不需要任何的藉口可以完全參與研究對象的社會活動。例如:記者。

    4.完全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不參與過程,只進行觀察。觀察的主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但是較不能夠體會到原始面貌和情境。所看到的現象就屬於短暫性和概略性。

    Patton(1990)則認為參與觀察是一種完全浸入(complete immmersion)的研究情境,與研究者和研究情境完全脫離之間的一種延續狀態。參與觀察共分做完全參與者、旁觀者、與部分參與者。

    各種參與觀察皆可稱為參與觀察法,只是研究者的浸入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Goetz和Lecompte(1984)認為參與觀察由人們組織世界的方式中,抽出他/她建構事實的方法。Jorgensen(1989)則認為、一種深度個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參與訊息者的生活以及直接觀察為蒐集資料的方式。一個研究特質若是包含著「內部者的觀點」、「開放式求知的過程」、「一種深度個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直接參與訊息者的生活」以及「直接觀察為蒐集資料的方式」等特質,則皆可稱為參與觀察。

    Jorgensen(1989)則認為參與觀察的最終目的是「從紮根在人類每天的生活事實,發掘適時的實踐和理論的真理」。

    使用參與觀察法的時機

    參與觀察適用於有關解決「文化情境脈絡」(cultural context)的相關問題或是希望瞭解一個環境的活動與互動如何對某種行為和信仰賦予意義的相關研究。一個組織或是團體都有一些反映該組織文化的假設,透過參與觀察法,研究者可以直接去探索這些假設,從這些假設去瞭解文化的意義。

    Bogdewic(1992)則認為參與觀察法有以下幾點的優點:(1)研究者的出現不會改變觀察對象的生活模式,研究者被包容於其中,不是好奇的對象。也因此親自目睹真實現象的機會相對增加。(2)真實與言辭行為差異甚大的時候,參與觀察法容易瞭解真實行為。(3)研究著的問題可以以團體成員的語言形式詢問。(4)事情的連續性和連結性有助於瞭解現象的意義。參與觀察可以觀察到連續性脈絡的現象。

    Jorgensen(1989)和Bernard(1988)則認為和Bernard(1988)則認為有一些情境不適合參與觀察法。(1)觀察者會被視為入侵者。(2)場域的利益具有高度的隱密性,真實的正當性和隱密性因研究者的進入而受到威脅。

    參與觀察的步驟

    一、決定研究場域(research

    settings)

    選擇研究場域是以研究主題做為基礎,也可以研究焦點的概念為基礎。例如:研究產業的勞資關係,首先要決定那個特定產業,決定了特定產業,再從特定產業決定特定的場域。

    研究場域可分為公開領域和封閉的場域。封閉的場域要獲得對方的同意。例如:工廠。進入封閉領域大多需要得到守門人的同意。

    二、取得同意進入研究場域(gaining access)

    在進入研究場域之前必須要獲得守門的同意。「取得同意」是持續存在的問題,也是研究進行的關鍵。,取得同意的過程,涉及到如何運用人際關係和策略。Hammersley和Atkinson(1989)主張提到取得同意的過程,不需要依賴理論的瞭解,而多數靠本身的智慧。知道獲取同意的障礙以及有效克服障礙的方法,就已經提供了社會組織環境的內部訊息與觀點。取得同意的過程本身就是研究的本質。這樣的諮商過程和資料的收集有時是一體兩面。取得同意的障礙有時反而會變成資料,而成為進一步生動分析的題材。例如:「接觸農夫工人需要透過農夫」的這一個現象表示農夫工人在日常生活中是隱性的,農夫作為其生活的影響者。

    儘管取得同意有其一定的難度,但是在研究進行之前一定要取得對方得同意。因為研究者的態度是對方考量的因素,因此「事前演練」如何回答對方的問題以顯示出研究者的態度,以及對於研究主題的瞭解程度有助於取得對方的同意。

    因為對方多以自己本身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因此善用自身的人際關係來取得同意也是一種必須。所謂「關係(connection)」指的是可以影響或是說服場域的守門人同意研究者進入場域。關係人可能是守門人,但大多數不是。多數守門人與關係人有著良好的關係,透過關係人可以說服和影響守門人。守門人沒有固定是哪個人員,相關的守門人(relevant gatekeepers)並不是這麼明顯。這樣的守門人是指可以授權或是負責的人,但是這樣的劃分往往沒有清楚的界定,加上內部的權責劃分與權力派系等等問題,當找了兩個相關守門人,但是卻分屬兩個對立的陣營則容易產生研究場域的政治困境。因此在聯絡守門人之前,需對聯絡的組織做一些事前的瞭解。

    三、建立良好關係

    在與對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要先說明與解釋來意。接著則開始建立關係。與研究場域的人建立朋友關係可以有助於對於研究場域的瞭解。這時的行動完全依互動而行事。Jorgensen(1989)認為建立關係的訣竅為:(1)謹慎的(2)誠實的(3)不做預設的(4)當一個反思的聽眾(5)願意表露自己的聽眾。同時與「資料提供者」進行良好的互動。「資料提供者」是指對於內部文化非常瞭解的人,會經由示範以及消息提供教導研究者,可共同參與出書編輯。最佳的「資料提供者」是指在這個研究領域有足夠資歷的人,但是不需要具有為研究者分析的能力。又所謂「關鍵的資料提供者」資料提供者具有特殊知識、地位,可以參與研究者無法進入參與的領域。本身最好具備「觀察力」、「反思能力」、「能言善道的能力」、「知道述說好的故事能力」的人較為適當。

    在這樣的過程中,研究者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與壓力也是需要面對的課題。與可以討論這些問題朋友保持聯絡以及寫日記等的方式都有助於抒解研究時緊張壓力與不安情緒。

    四、實地觀察工作概要

    Geotz和LeCompte(1984)則認為要從「誰」(who),「什麼」(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為何」(why)以及「如何」(how)來勾繪出參與觀察這每天的工作概要而這些工作概要內容應該視研究場域而有所調整,而不用每一項都要記錄。

    五、實地筆記與深度訪談的紀錄過程

    撰寫時地的筆記,包括內容、形式與撰寫時間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記錄筆記就是一種資料蒐集的過程。實地筆記和深度訪談彼此相近,兩者都不可以「憑記憶」的方式來撰寫。當事件發生時,「儘速記錄」是研者所需養成的好習慣。因為實地比記錄的是現場發生的社會過程和脈絡,當時及當時的情境,是研究者的關鍵資料,立刻記錄就變成很重要的工作。記錄的內容因記錄者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詳細記錄」是不二法則。

    1.實地筆記和訪談記錄的內容

    Spradley(1980)則認為實地筆記的建構應包含:(1)空間(2)行動者(3)活動(4)主題(5)行為(6)事件(7)時間(8)目標(9)感受。這樣的筆記內容強調「詳盡描述」。筆記的描述要「多且品質好」。而這樣的內容除了情境描述外,含有研究著自己的心路歷程與反思部分。Bogdan和Biklen(1982)認為研究者的反思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①.分析面向的反思:主題藉此較清晰,新的思考也會顯現,模式也會成形,許多的關係藉此而連結。

    ②.方向面向的反思:循環的參與觀察研究發展過程,由策略和過程中可以發現研究場域的各種角度,這樣的結果有助於研究者瞭解環境,而且也提供新的參與觀察的機會。

    ③.倫理問體的困惑與衝突的反思:實地研究的本質是研究者與觀察對象直接接觸,因此什麼樣的事情可以記錄?如何處理特殊資訊?等等都是在研究過程中容易發生的研究倫理衝突。

    ④.澄清困惑:在筆記上註明困惑的句子,有助於澄清。

    ⑤.反思觀察者的心智架構:研究者在進入場域之前,本身會一套對於觀察場域的架構。進入場域之後,原有的架構會受到研究場域的挑戰,這時研究者對於原有架構的反思有其必要。

    深度訪談的內容和實地筆記的大同小異,但是較具結構性,尤其在題目的分類和次序,受訪者的話和訪談者的話或是解釋要區分清楚。

    2.實地筆記與深度訪談內容的形式

    實地筆記不再研究場域進行記錄,是研究者在實地進行一陣子的觀察後,才將所蒐集到的資料整理成筆記。而深度訪談則是可以在訪談的時候一面做著記錄,但是以「摘要」的形式來做紀錄。

    實地的筆記則有四種形式:心靈筆記、摘要筆記、時間表或實地筆記、實況筆記。而一份實地筆記或是深度訪談的資料是未來分析的資料來源。「詳盡」與「正確」是基本原則。而可用相關的電腦軟體例如:Qualpro協助資料的登錄與建構。整理資料過程就像量化資料的登錄(coding)的過程。而善用不同的符號使來正確的紀錄對話內容也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3.撰寫實地筆記與深度訪談過程原則

    ①.立刻撰寫

    ②.撰寫前不和他人討論

    ③.轉寫地點的安靜

    ④.撰寫時間的充足

    參與觀察的倫理與政治議題

    參與觀察的研究倫理是著重於研究方法的實施是否以不正當的方式進行。而政治議題則是與研究的實質內容相關。兩者實為一體兩面。研究者置身於倫理與政治議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事。Silverman和Gubrium(1989)則認為實地研究的政治分為兩個部分:實地研究的概念本身與實地研究的分析和相關性。分析、解釋與重新建構意義就一種政治。而解決方式就是忠於自己所見。

    結語

    參與觀察是一種實地的觀察方式,觀察者需要看到他眼前的事物而非他已習慣的事物,而這樣的能力需要透過訓練與方法,並藉由一些規則與步驟加以遵行來予以實踐。同時「領會」與「反思」是參與觀察的重要本質,這樣才能確保研究資料豐富,研究結果可以回應研究主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与调查法(Participant Objectivation)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zw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