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zhuó),乃熬,乃炀(yáng),乃舂(chōng),贮于瓶缶(fǒu)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yè)茶。
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江泳解读:
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种,经过砍削、熬煮、烘烤、捶捣等工序加工后,储存在瓶缶里,用开水冲泡,称为痷茶。
或者用葱、浆、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与茶一起反复熬煮,或扬起茶汤使它顺滑,或煮沸后去掉茶沫,这都像沟渠里的废水一样,但是习俗却是流传不止。
唐代的喝茶方法,除了在《茶经》五之煮里陆羽特别提倡的煎煮法之外,还流传着以上两种饮茶方法:开水冲泡的痷茶法和混合其他食物的煮茶法。
而饮用的茶分成几类: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加工处理方式,粗茶需要砍削、散茶需要熬煮、末茶需要烘烤,饼茶需要锤捣。
什么是粗茶?就是粗老的茶叶。第一篇茶之源里有句话“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这里面的两人合抱者的大茶树,按我们现在的分类就是乔木型的茶树,上面的茶需要砍伐下来采摘,乔木型的茶树是大叶种茶树,叶子长的能到10-20厘米以上,用它制造的茶就是粗茶了。另外粗茶是对应采摘嫩芽的嫩茶来说的。什么是嫩茶?从外形上看,“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这个笋茶就是嫩茶了。
散茶,则是茶叶的最原始,也最接近茶本来的样子,如同现在制造白茶,茶叶采摘回来后不杀青揉捻,直接晾晒干燥就制好了。
末茶,就是茶叶制成饼然后碾成末。这种制茶方式比较有历史了,三国时期魏国张揖编撰的《广雅》里有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直接将叶子采摘下来做成饼,叶子老的要加米糊才能做成饼。饮用的时候先用火烤红,然后捣成茶末放在瓷器里加沸水、放入葱、姜、橘子等调味。这样的方式制作的末茶青草味比较浓,为了去掉青草味,人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发明了蒸青制茶的方法。也就是陆羽所说的饼茶。
末茶和饼茶的区别就是,末茶是用鲜叶制成饼片,饮用的时候碾碎成末。而饼茶是茶叶需要经过蒸、捣、拍、焙、穿、封然后成茶饼。饼茶是《茶经》里详细介绍和提倡的主要制茶方式。
以上几种茶,有用开水直接冲泡着喝的;或直接是添加各种不同的调味料,反复熬煮,使其顺滑,去掉浮沫后直接饮用的。茶,是从药用演变成饮品的。看我们现在中药的饮用方式,主要也就是两种:直接煮着喝或是泡着喝。茶叶开始的饮用方式和草药是一样的,发展到现在,冲泡的方法已经成了主流。而放入各种调味品一种熬煮的饮茶方法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依然存在。如藏族的酥油茶,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放些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广东、湖南地区的擂茶,起源于汉代,一般用大米、花生、芝麻、绿豆、食盐、茶叶、山苍子、生姜等为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然后加入炒米饮用。
不过在《茶经》里,这两种方式是不受陆羽待见的。被形容为“斯沟渠间弃水耳”。陆羽所提倡的是“煎煮法”,也就是第五篇茶之煮里所描写的煮茶方式。茶的浮沫是茶的精华,不应该去掉。加入各种不同的调味料,就影响了茶的真味了。
“而习俗不已。”说明这两种饮茶的方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主要饮茶方式。陆羽作《茶经》,推行煎煮法,最终成为主流。饮茶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件事,慢慢发展成“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