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认知的世界与认知能力的不同, 很多感情以爱为开始,却迷失在错位的了解中, 造成给予与需求的不对等, 爱的阶梯太高, 又有多少人是无能为力的,作为不完美的人,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如何铸就心中相对美好的爱呢?
爱的四要素:了解,关怀,尊重,责任。
爱的能力:高阶人格,创造力,给予,滋养
爱的成长:自爱——私爱——博爱——神之爱
爱如何铸就?就是这样铸就。但这样的框架下,确实太难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世间我们常见的感情问题,基本无法纳入这个体系,以上任何一个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于登天,单说了解自己,给予,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我所阐述的爱,是一种澄净透明的状态,不暧昧,不占有,不控制,不拯救,无肉欲,无所求,不承诺却担起责任,不牵挂但驻留于心,爱其所爱,予其所需,包容其所伤,尊重其不同,发自内心的关怀,深入灵魂的理解,推此及彼,仁者爱人……
而现实中的爱,则是一种浑浊滞涩,纠缠反复的过程,目之所及之处,充满了伤痕,眼泪,尴尬,悔恨,纷争,丑陋,疼痛,遗憾,爱别离,求不得, 泪尽心空,终成陌路。
这样提出一个至高的标准,一套理论,但少有人能理解,更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说这些艰深晦涩脱离实际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真的是这样么?其实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吧,可以说,多数领域,都是如此啊。
音乐领域,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天赋不及莫扎特,深刻不及贝多芬,唱歌唱不过帕瓦罗蒂,写歌写不过鲍勃迪伦……五线谱都未必能看懂,拿起音乐理论更是如闻天书,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热爱音乐,追求音乐,还是有那么多人,在酒吧,在原野,在悲伤时,在幸福时,在生命中的每个角落,放声歌唱。
美术领域,绝大多数人,细腻不及达芬奇,忘我不及梵高,狂放大胆不如毕加索,创新和技巧不如达利,油画要用到什么材料都未必清楚,国画的八焦八墨技法更是闻所未闻,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热爱美,追求美,用手里的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在窗前,在河畔,看着日出日落,默默描绘自己的世界。
文学领域,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才华不及但丁,隽永不及荷马,厚重不过托尔斯泰,风趣不及马克吐温……稍微先锋一点的文学都未必能看懂,捧起文学理论更是枯燥至极,但还是有那么多人在热爱文学,追求文学,还是有那么多人,在笔尖,在心间,在日记中,在回忆里,在生命中的每个角落,写下那些真诚的文字。
爱亦如是。
可能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做不到了解自己,了解对方,也许你的关怀总是非对方所需,也许你面对责任时永远在胆怯,纵然每次给予都免不了内心的纠结,纵然一辈子都没见过所谓的高阶人格,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尽其所能去爱,去尝试,去追寻,去感受,这种人间至美。
探讨和理解爱的本质之后,就再也不必琢磨“相不相信爱情”这种事情了,因为爱的能力对人要求很高,所以爱确实罕见,是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品,但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甚至每个人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都会切切实实的触到爱的所在,这是不需要“信”或“不信”的,天上有个太阳,每天东升西落,阳光普照大地,闭上眼,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而不需要任何人“相信”它的存在。
另外,当一个人明白了爱是一种切实的,可锻炼的能力之后,就可以在看似纷繁复杂毫无头绪的情感中,找到一种固定的依托了。无论你遇到怎样的人,经历了怎样百转千回的感情历程,无论是热恋中的迷失还是失恋后的痛苦,任何时候,只要回到原点,回到内心,回到自爱这个层面——了解自己,关怀自己,尊重自己以及找回自我的责任感,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这可以说是一切感情问题的万能钥匙了。
人啊,往往就是这样,内心的自己在伤害外界的自己,过去的自己在伤害未来的自己,日常的自己在伤害特殊时刻的自己,其实不用争也不用抢,谁能学会怎样爱自己,谁就能拥有一切了 。
佛家把这世间称之为“娑婆世界”,一卷秋风,花影娑娑。娑婆的本意,是堪忍,可以忍受,将将能忍,所以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面对这样不完美的世界,所有人永远都是在路上,生于归途,终于跋涉,永远到不了终点,也不必到达终点——这是一种切切实实的幸福了。
我们不完美,也不必完美,这世界不完美,也不必完美,我们自私,怀疑,懒惰,贪婪……但我们仍然可以去爱;我们痛苦,流泪,孤独,飘零……但我们仍然可以微笑,因为爱本身,不是某种偶遇或恩赐,而就存留于每个人的内心,当你整理好自己的内心,从好好爱自己开始,十指间就会有光浮现。
这种光,能给你方向,能给你勇气,能给你力量,能治愈一切伤口,也有一切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去探讨“爱”这个主题的意义。
没有任何活着的人,是跟爱无关的,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人们百看不厌,浅吟低唱的爱情歌曲人们百听不烦,每个人都可以从内心开始,提升自己爱的能力,渐渐学会去爱——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呢。
生命繁花似锦,何惧遍体鳞伤 。
每个人内心都有光,而光的碎片,就能照耀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