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家庭教育读书笔记心理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作者: 赵欣Ella | 来源:发表于2016-10-08 08:18 被阅读2276次

    文|赵欣 ,全职主妇一枚,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这是我分享的第2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母婴关系决定一切关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智的回顾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从而清晰的观察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
    每周分享一本书。


    在网上看到李雪的一篇文章,对于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概念解释非常的透彻,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入浅出的个案分析,清晰的逻辑脉络,很容易读。

    于是买了她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一气呵成,每一篇文字都可以让我经历自我观察,觉知,对行动的反思和畅想过程,很过瘾。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这本书讲的是母婴关系决定一切关系,细致到生活中母婴互动非常小的细节,让你可以理解到如何做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会怎样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过去1年10个月跟儿子互动的场景,理性的回顾我和父母多年前的互动模式。

    对于自己的行动指引,简单总结为“五个不: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记录下我的理解和对自己的观察。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不干扰,孩子对事情拥有天生的专注力,我们大人能做的最好的支持就是不打扰,让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生活中,跟儿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观察自己,有没有尊重到孩子,当我想提出什么建议的时候,先看看孩子在做什么?

    比如,我想让孩子喝水的时候,我看到什么好玩的想要去叫他的时候,经常会话到嘴边再咽下去。

    慢慢发现,孩子的很多技能都是在独自研究的时候get到的,比如,把托马斯小火车两节连在一起,有个塑料的卡扣,需要很耐心的对准,一用力,才可以卡住。

    比如两个孩子打架,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解决问题和冲突,他们在这种互动中释放彼此的负能量,之后就会流动起来,忘记打架的初衷,重归于好。

    而父母的干预,或者用暴力告诉孩子打架是不好的,或者希望孩子做个温和的人,都会阻止孩子负能量的释放,孩子之间的冲突不会造成伤害,但大人的干预会。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不评判,放下大人世界里的对与错,真正的看见孩子,尊重孩子。

    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有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回应,诚实的回应,不带评判的回应。

    父母的回应方式,通常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判。

    大人会习惯性用自己的成人世界的眼光去看孩子,当孩子想要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的“延迟满足”,或者对孩子提出各种条件,觉得这样孩子才会珍惜。

    殊不知,孩子会据此认为自己的要求是不被父母接受的,是可耻的,甚至会造就孩子内心的匮乏感。

    而延迟满足的能力,恰恰是在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之后发展出来的能力。

    只要在我们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痛痛快快的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舒服的回应,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这样的孩子,才是内心富足的。

    即使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也要诚实相告,而不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需要不重要,或者不正确。

    这需要父母清晰的看见自己不满足孩子的初衷,有的时候看似是为了“培养”孩子, 真实情况却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投射,需要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才能真诚的回应孩子。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不教育,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不改变,当我们沟通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对方,这样的沟通通常是无效的。

    这样无效的沟通模式,在亲密关系中,同样适用。

    当我们陪伴孩子的时候,如果看到的是孩子的做事方式,甚至玩具的玩法,坐姿,一味的想去纠正他,试图告诉他,正确的,更好的,应该的做法。

    这样的“教育”,本质其实是想改变对方。

    如果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陪伴反而给孩子带来负担,孩子会因为取悦你而改变,或者因为反抗你而拒绝。

    如果父母就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孩子的未来不会比父母更好。

    如果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不去试图纠正孩子,放下自己那些所谓正确的,应该的,更好的方法,反而是给了孩子更加无限的可能。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不控制,这一条其实在中国的父母身上最为严重,却又最不容易觉察。

    比如,我们总在试图控制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吃的不够多,我们就会感觉到失控。

    比如,我们经常会盯着孩子写作业,如果孩子不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就会百爪挠心,脑中畅想着各种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各种玩耍的场景。

    这样的根源其实是源于不信任,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样的投射会让父母的担心变成现实。

    孩子真的需要追着才能吃饭,需要盯着才能写作业,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候,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如果下定决心要改变,就要降低预期,最初的结果,有可能会变好,但更多的可能,是变的更糟糕。

    孩子需要看到父母的诚意。

    比如我会控制孩子的睡眠,我希望孩子在几点之前必须睡觉,希望孩子一天睡足多少个小时。

    有一阵子我觉察到,是我自己从小对于睡眠的执念,总担心自己睡不够,这样的担心投射到孩子身上,他一度变成了一个睡眠有问题的孩子。

    当我不再纠结,不再精确到分钟每天记录孩子的睡眠时间,他的睡眠慢慢好了起来。


    《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不设限,当我们给孩子提供一种答案的时候,反而是堵住了无限可能的多种选择。

    或许我们从未想过,我们曾经信奉的那些“正确”的信念,也在潜意识的给我们设限。

    比如,李雪提到的金钱观,如果从小接受的理念的就是必须辛辛苦苦工作才能赚到钱,潜意识里面就会制造各种麻烦,让我们赚钱变的辛苦。

    当我们听到一些声音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做法是,向外求证,用自己的头脑证明这个声音的正确。

    而我们如果可以觉察到这个声音的来源,告诉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限制,是过去的某种模式造成的,不是我的真实经历,而我自己,一定可以遇到更好的。

    事情就会真的好起来。

    和《秘密》中介绍的吸引力法则很相像,我相信这种能量的存在,我也愿意用我的努力,让我和我的孩子的能量场,真正的流动起来。

    最后,希望可以借由这本书开始,疏通自己,疏通孩子。
    孩子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影响出来的。

    -end-
    每周分享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遇见一个人》: 不干扰,不评判,不教育,不控制,不设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lu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