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读《活着》这本书,依然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199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虽然距现在不过短短三十多年,但是,这三十年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很多人对于书中所描写的那一段历史,变得有一些模糊,甚至有隔世之感。——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太愿意去面对那段历史。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小时候听爷爷那一辈说起过一些。如今,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人们,大多已经不在人世,就算是尚在人间的,也极少讲起那时候的事情了。
因此,对于那一段历史,若想更加真切地了解,看一看《活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不过,对于不喜欢悲情主题的我来说,看这本书的感觉,其实是很痛苦的,是沉重的,书名为《活着》,但书中却充满了死亡,充满了悲伤。
《活着》是一曲历史的悲歌。
人类创造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是,辉煌的另一面,同样充满了苦难和暗淡,充满了荣辱兴衰,就像四季轮回一样。
《活着》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系列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地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和年迈的他相依为命。
这期间,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灰暗时期,一波三折,最终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上,一些伤痕仍然触目惊心。
以徐福贵为代表的广大民众,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最后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从阴暗中走出来的人们,那些悲痛的经历根本无法抹杀。
《活着》更是一曲人世的悲歌。
故事中的很多人,都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的苦难,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死亡。
在那段岁月里,主人公徐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先是父亲被他气死,他被抓壮丁期间母亲病逝。
父母的死去,尚且算是比较寻常的,毕竟,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谁也逃不过。
接着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的老婆献血,被抽尽血而亡;又聋又哑的女儿凤霞生下孩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患上软骨病病死;善良体贴的女婿二喜又在干苦力时被水泥板压死;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因为长期的饥饿,被煮熟的豆子活活撑死。
还有一个笔墨不多的春生,受到迫害后,被逼上吊自杀而死;再往前,还有死于战争中的那些士兵……
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读来,真的感觉要窒息。
人都想好好活着,但是,在那些灰暗的岁月里,很多人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苦难,最后,仍然悲惨地死去!
在那个时代,死,似乎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活着更难,就拿福贵来说,他亲眼目睹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逝去,亲手埋葬掉一个个曾经朝夕相处的至亲,最后只剩下年迈的他,和一头老牛,孤零零地,苟延残喘。
很难想象,这样活着的人,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导致不幸的产生,除了天灾,便是人祸。
面对天灾,人们往往能表现出超乎异常的韧劲,来战胜一切不可抗的因素。想想之前的“口罩事件”,再想想亲历的“5·12”汶川大地震,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至于人祸,一如之前的俄乌战争,每天都有很多鲜活的生命在战争中死去……作为俄乌的普通民众,似乎没得选择!
虽然,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我们终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每个人要面对什么。
所以,《活着》这样的书,足以让我们保持警醒。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不幸的事情减少发生,让每个人都好好活着!
2023年年度写作营第(188)篇 1409字,累计27577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