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看《觉醒年代》,让我心中始终充斥着一股热浪,思想也如同跳动的火苗,在黑夜中不停的扑闪着身子。
于是昨夜,我又一次失眠了。
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中胡乱的想着很多东西,胸腔里似乎积蓄着一股强烈的郁气,说不清,道不明,不吐不快!
小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中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再一次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大学的时候,父母和老师又一次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
那,我们到底为什么应该好好学习呢?
小学,大人会跟我们说,是为了以后上一个好中学;中学,大人会跟我们说,是为了以后上一个好大学;等到了大学,似乎再往上就无学可上了,这一次,大人就会跟我们说,是为了以后找一个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养儿育女。
大人告诉我们的这个答案,对么?
对?怎么可能对!
当学习真的变成了他们口中所说的,就是为了让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一些,而进行的一场社会地位升级活动的话。
学习,就已经失去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尚地位和崇高价值,而变成了一个卑劣的,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直接功利化目的的一个工具!
而我们接受了这样的教育,进入社会,也就会变成这样的父母,继续教育我们的孩子。
学习,在我们的口中,也就成了“把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的一个过程。
可悲啊,可悲!
我们学习,除了这些直接功利化的外部原因,更重要的应该是找到那些能够直达本意、改造自我的内部原因!
我们学习的第一要义,应该是为了,让自己形成独立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
是为了,让我们拥有自己道德的坚守和坚定的立场;
是为了,明确我们自己价值的追求和对自己未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深入思考!
二
我们总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应该是搞学术的地方,是各种思想交汇、碰撞的大舞台。
每一次遇见社会上的朋友,当他们听说我是大学生的时候,总是会发出一声赞叹:
“你比我们这些人强多了,是读书人,高材生啊!”
说实话,我每一次听到他们这么说的时候,心里非但没有一点得意,反而会觉得脸红,无地自容。
我算个什么读书人,又比他们强在哪里?
我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所谓的大学生,平日里所言所行,所思所想,真的如他们心中觉得的,配得上自己这个读书人的身份吗?
非也!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过是和那些社会上的闲散人一样,只是待在一个被人们称之为“大学”的地方混混度日。
四年一到,我们就要卷铺盖走人,迷迷糊糊的踏入社会。
我们比那些更早进入社会的人,真正强的,只不过是多了四年可以虚度的光阴罢了,可以光明正大的让自己的父母在经济上接济我们,仅此而已。
三
在我们专业,我们学习了《古代文学》,却写不出来一首诗或一首词;
学习了《现代文学》,却写不出来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
学习了美学、哲学,更是连自己的美学观和价值观到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最可笑的是,作为一个中文系的学生,写一篇1500字的读书笔记,我们还需要去找人代写,明码标价!
很多大学生的日常都是,平日里在课堂上玩手机,在宿舍打游戏,和异性谈恋爱。期末再花上两三天的时间,背笔记、背资料,只要考试不挂科,就万事大吉。
大学生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我们大学四年做的最厉害的一件事,就是用两三天时间,学完了一整个学期的知识。”
听到这句话,诸君不会觉得很可悲吗?
还有另一句话:“一个大学生,如何大学四年没谈一场恋爱,没旷一次课,那你的大学就是不完整的。”
这样的大学,才是完整的?
古人常说,清谈误国,但现在真正可悲的是,我们如今的大学生,如今的读书人,竟然连清淡都不愿了啊,只剩下了漠视。
他们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对历史、哲学毫无兴趣,甚至对自己的命运、前程也都毫不在意。
在我上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期待是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平日里高谈阔论,无可无不可;闲暇时喝茶饮酒,携袖同游。
但,现实却给了我当头棒喝。
我举目四望,四顾茫然。
买了一副围棋,却找不到人与之对弈,只好束之高阁;
读下一本好书,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找不到人倾诉,只好记于纸上;
周末不愿在宿舍蜗居,想去公园喝茶闲坐,却找不到人同行,只能撑伞独自前往。
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觉得上了一个假的大学。我无法认可身边人的情趣,又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就只好一人独行。
于是,我在大学认可之人,能和他高谈阔论之人,反倒成了一些教授、讲师,这实在是可悲,可叹!
四
大学里,师与生的关系被无限淡化,教与学也不再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干学生的,互不相干;等下了课,走出教室,师与生便大路朝天,各走各的路。
大多数讲师,只要学生不扰乱课堂秩序,不经常旷课,期末不挂科,就不会对学生有任何额外的关注。
而大多数学生,也都不会在意这个教授讲的课内容好不好,有没有水平;而只会管他上课严不严,会不会点名,期末又容不容易让自己挂科。
大学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为了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中,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次数最少,最不愿意思考的一个群体。
在我们专业,每当有哪个讲师,想要在课堂上提问,只要他不以某些手段作为“要挟”,你没听错,就是要挟,那么就很少有人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而那些一开始本来还挺积极思考,乐意在课堂上举手回答的学生,反倒会被其他人奉为异类。
背地里,还要受到某些小人阴阳怪气的诋毁,说是什么:
“哗众取宠!别人都不举手,你一个人在那矫情什么?”
这种情况,我就曾遇到过多次。
久而久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再拥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人言可畏!
如此一来,大学之风气,也就愈加糜烂!
五
甚至是为人师表,也会因为这个所谓的“人言可畏”,而不敢在课堂上公开表露自己的思想观点,只能按照ppt、教学大纲,说些书本上就有的,毫无深度可言的“历史的笔记”。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一时上《现代文学》课。
那位年纪不算很大的女讲师,在第一堂课上就对我们说:
“我们这门课,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和现代社会历史离得比较近,里面也就难免会有很多敏感话题。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讨论这些内容,如果老师课堂上有什么不太恰当的言论,大家可以举手,及时的指出来,我一定改正。”
而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曾经带某一届学生,在课堂上说了一句:
“我们研究文学,要有自己的立场,但更应该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例如民国时期的胡兰成,他虽然是一个hanjian文人(不这么写发不出来),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否认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就因为这句话,她被一个学生告到了教务处,并因此受到领导严厉的批评。
诸君,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呢?
一位大学老师,就因为她在课堂上说了这么一句坚守公理的话,就被人举报,甚至受到批评!
呵,可笑!
五
陈先生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倡导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蔡先生更是把北大作为新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主张大学、社会都应该保持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提倡各说各话,百家争鸣。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毫无疑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是在向着好的地方稳步发展。
但是我们这个社会上的有些青年人,我们这个国家的有些大学,又是否真的满足了陈先生和蔡先生的期望,呈现出一片兴兴向荣的前景呢?
我不知道,我也还在寻找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22966505/b2367f474f27489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