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愚民无知,于素所未见未闻之事,辄疑其难于上天。一人告退,百人附和,其实并无真知灼见;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复褚一帆)”
这是说什么呢?译出来就是:普通老百姓无知,对于平日未见未闻的事情,则怀疑它有如上天一样困难。若有一个人表示退出,便有一百人附和,其实并没有真知灼见;假使一个人叫好,就会有一千个人同声叫好。
唐浩明评点中把当时的背景说得很清楚:咸丰三年底,曾氏在衡州招募十营水师。湖南从未有过水师,事属首创,许多勇丁对之心存恐惧。有的营官一开始就对勇丁讲船上作战的难处,于是各勇纷纷告退。有的营官先不讲,让勇丁在船上住下来,习惯后也就不视为畏途了。
曾氏给水师营官禇汝航写信,叫他先让勇丁熟悉船上生活,同时指出人群中所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要改变是不可能的,做领导的要懂得善于引导。(摘自唐浩明)
曾国藩传统知识分子,在这个动荡的大变革时代,力求把事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又涉及到人,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曾国藩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即怎么做领导。这里的官职应为怎么做中层领导。
冯唐根据曾国藩的语录写了《成事》,意为“向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学习”.将现代管理和曾国藩语作以结合.
他是这样写的:
“群众无知,只会盲从”,是这句话的表面意思。
实际意思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要能掌握时机,振臂一呼,“假令一人称好,即千人同声称好矣”。这是精英的素质,也是领导的艺术。
庸众无知,是个事实。这个事实常常令人悲哀,也常常被各种领袖人物利用。你不洗他们的脑子,他就会洗。
曾国藩的这句话,用之作恶,常成大恶;用之行善,亦能大善。(摘自冯唐)
对比着读完这则及两人的评点。唐浩明更为直接,冯唐的说法则直接又延展。《乌合之众》这本书里也表达过这个意思。庸众无知似乎确乎如此。但精英成事却少不了庸众。
我在想,我是不是庸众?从生态排位来讲,无疑是的。我不是精英。也不是掌握话语权的阶层(阶级)。但庸众应包含两层意思。一为庸,一为众。庸是庸庸碌碌,随遇而安。没有自我的目标和追求,也没有想要向上生长,在自己领域内成为专家的想法;更未曾有见识各路英雄先贤经略的愿望。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相同的时间里被裹挟着做相同的事情。众,就是你我他。可以说是群众、人民,或者平民?众者多,阶级固化难以改变,大部分人都是“众”。众而不庸,不做庸众,却是可以选择的。
我所想的我是不是庸众?那得看我们所做的。每个人都在庸的边缘。它取决于我们的做法,我们的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不自律,依照天性发展,自然是庸的。人性天生好逸恶劳。能不思考还得好处,谁还愿意费力想那么远?但人的价值不应只是庸碌中听他人振臂一呼,甚至这振臂一呼的意味都不得体会。便如当年的很多法西斯士兵一般。岂不是太过于可怕、可哀了一些?
去见识,去阅读,去思考,如果无法不“众”,起码不“庸”。如实在是庸,别人振臂一呼时,最起码要洞见那一呼背后的意味。我管这叫“庸而不昏”。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你是那个振臂一呼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