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米尔格兰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于是,米尔格兰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只需要6个人。 按照“六度分割理论”,理论上只要你认识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世界上所有人,但在实际中,有些人跟你毫无关系,就是毫无关系。不管你是生活在几线城市,你周遭的生活、工作环境,范围几乎是固定的,无外乎就是你从幼儿园到工作的学习期间的同学,还有就是你工作过的单位同事,范围极其有限。尤其是生活在十八线小县城,或者村镇,或者国企单位职工,有的人终其一生就是自己的老乡和同事。
于我,工资收入还能应付得了我这颗知足的心,但是精神上那种对各种人生经历和历练的心,却是挡也挡不住。前段时间,因为孩子假期补课,需要每天早起往返市区,而这又和我们上班的时间冲突,下载了滴滴打车,给孩子打顺风车。这一试,才真是发现网络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给孩子打的顺风车是离我家2公里内的开着POLO的一个小伙子,据孩子回来和我说,这个小伙子貌似是个房地产公司的总监之类的,每天和老婆从西面往返于北面的公司上班。老婆毕业于科技大学,小俩口都是打拼的人,甚至在他们的言谈中,有时也会聊到,当天的油钱有没有挣够。我不仅感慨,孩子每天这样拼车上学,不失为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传递给孩子的信息量,不是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能接触到的。
由此及彼,我在现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已经逐渐麻木,没有半点新鲜的事物和人进入。除了自己跳出现在的生活圈,结识的一些球友,再无其它。所以,在接送孩子,时间允许的时候,我也开启了顺风车的车主接单服务。前段时间,断断续续接了七八单,钱虽然挣得不多,也就是百十元的事儿,但是让我乐此不疲的事儿,每次接的单都是不同的乘客,聊聊天,很有意思。
这些人都是和我周遭不一样儿的经历和人生。这七八单中,四单是科技大学的学生情侣,正好是假期仍然住校备考研学习的孩子,他们是相伴出去逛街的学生情侣,科技大学在省内属于二流大学吧,从这些孩子身上,能看到些许思想和火花,却也觉得这所大学还是限制了他们的眼见和理想,鲜有冲劲;
另三个单是从高铁站接的乘客,一个是中北大学毕业后校招留在晋西集团的男孩,毕业三年,现在晋西集团的生产技术科室上班,家在外地,女朋友还在老家当老师,他每周往返于不远的县城老家,这是个成熟稳重的男孩,有自己对生活和工作很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从和他的谈话中,也了解了当下孩子们就业的一些热门行业和出路。另一个也是探亲回来的小伙子,毕业于天津一所大学,现就职于交通银行,属于AT行业,他给我讲了孩子们高考毕业选择学校与专业的一些问题,还和我聊到了银行系统招聘的一些人才选择性倾向和就职发展路径,这使我受益非浅。还有一个是从高铁站接到的一个长相算帅气的小伙,上车后,我主动和他攀谈,他一开口说话,就带有一种乡音,也暴露了他的文化程度。他是临县人,在北京打工,是做家装的,确切地说,就是一个装修队里的木工。上车后,他一直抱着一个手机,竟然打开的是免提语音聊天,可能是顺风车,完全陌生的相遇,此后也不会有交集,所以,他觉得是安全空间。讲实话,我是听不懂他的乡音的,确实是百分百的安全度,但是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扰动感。断断续续的空儿,我知道他没上过高中,初中毕业后就跟着亲戚们学做装修的木工活儿,后来,就去了北京,同样是做装修的活儿,北京多是工装,工钱也付得及时,工装对质量的要求也不是太高,没有像个装要求细,临县人在我生活的城市家装行业,那几乎是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我家的房子就是临县人承装的,我周边不少同事家也是临县人承装的。但是,小伙子告诉我,在省内,家装行业竞争太激烈,工付给付不及时。我问他,那在北京的吃住和成家如何解决,他说,他在北京住在六环外,他们这个行业,有老板,哪里有活干了就去哪里,干完就给结付。他现在也已经结婚生孩子了,老婆是他在网上认识的,虽然不是一个县的,是一个地区的。哦,估计他开的免提聊天的就是他老婆,口音差不多。我问起了他的收入,他说,这得看接活的多少,比如,这两个月,活还不少,挣了两万多,但是花销也大,到今天回来基本剩下不多,他一般最多三个月回家一次。他和我说,身边90后、00后的孩子很多不爱学习,觉得读书多少用处不大。拿他来说,比起他留在县城的同学每月上班挣个2000多元来说,收入是高多了。他一直在语音聊天,下车的时候,我问了他一句话:“你还会让你家娃好好学习吗?”他淡然地说:“当然会呀,你看,现在对文化还是要求不一样的”。
还有一单是我家小区附近的一个女孩儿,现在就职于市内比较知名的培训教育机构,她来自忻州,上的是天津师范,毕业后,在天津打工就是当老师,后来,回了山西,顺里成章地进了培训机构,她说通过自己努力,口碑积累,她现在带有大班课和小课不少,每月的收入也都在一万多以上,她现在就在我家附近的一个青年社区买了一套房子。
滴滴顺风车让我见到了不一样职业的人,不过,也我也发现,打顺风车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或是在校大学生,用的是父母的钱,虽然他们不用赶时间,但他们还不知道挣钱的不容易,所以,他们大都不会选择省钱拥挤的公交车。他们或是刚上班不久的年轻人,有着这一代年轻人特有的生活精致态度,虽然不富足,但是看重顺风车的舒适度,也相比打车便宜几许。滴滴顺风车里,你是鲜见中年大妈大叔们的,因为大妈们要不是奔波在生活的路上,就是已经自己拥有了私家车出行的便利。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还在继续,下一次,我在滴滴,又将是遇见什么样儿的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