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每天写1000字
你给“诺贝尔哥”点过赞吗?|《对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

你给“诺贝尔哥”点过赞吗?|《对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

作者: 殷大侠 | 来源:发表于2016-03-22 21:27 被阅读571次

        本月读了我的第一本有关心理学的书——《对伪心理学说不》,纠正了以往对心理学的误解,同时也重拾了很多常识。

         因而想要回过头来看看前段时间的“诺贝尔哥”事件。

         大概是大半年前我也每日花上数小时浏览行业资讯、热点话题,在朋友圈、在微博和所有人说一样的话,后来不知怎么觉得好没趣味于是选择旁观别人继续做着这些事,而我思考和阅读。诺贝尔哥事件之初我像忽略所有热点事件一样靠朋友圈的标题和微博大概了解了事情始末,毫无意外就是又一起“媒体耍猴”事件……

        读书时候不自觉想到了这件事,于是想学以致用来剖析一下,并再次重申常识以提升个人素养并与诸位共勉。

    诺贝尔哥事件始末简述

     1、2月11日,美国科研人员宣布,他们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去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这一发现印证了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 ( 读过《三体》的人一下就get到点了)

    2、 接着北京时间2月19日,笔者所见的是微博上最先转起了下面这条微博。

            接着朋友出现了大量相关题材的鸡汤,再接着是反鸡汤和理性——这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先肯定,再否定,最后理性。

           我也是为了上文提及的一些目的才来仔细观看了这个13分钟的节目片段,看完之后……我只能觉得我的票圈转发的朋友们应该都是没有看完此段节目一味被那些鸡汤文断章取义、义正言辞地蒙骗了。

    数据自www.pintrest.com

    《非你莫属》被称为“诺贝尔哥”的民间科学家曾提到引力波

    诺贝尔哥的“发明”

        听完(也没听完,他没来得及说长生不老的”发明“)诺贝尔哥的陈述,方舟子于是说了“连初中也没学好”“乱用术语”“如果他的发现能够成立的话,我们的物理都不用学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有基础常识的正常人的正常反应吗?

         仅从诺贝尔哥的陈述来看,的确是套了几个术语概念,而引力波不过是小小的提及了一下,哪怕引力波被证实,也不意味着诺贝尔哥的“胡言乱语”有什么价值。

        看下知乎上对此人的大起底和一些科普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这个人、这件事。

    如何看待关于 2011 年《非你莫属》节目中的「诺贝尔哥」郭英森的报道?

          我想说诺贝尔哥是妄人,恐怕妄人们都觉得委屈。

    我想重申的常识

          仅从已经有的事实中,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和基本常识的正常人,本着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态度,不至于"义愤填膺"地参与刷屏。

    1、科学研究必须是实证可检验的问题。

        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可解”的呢?这一理论必须与真实世界中可观察的事件具有特定的关联,这就是“实证可检验”的含义。可检验性标准在学术上通常被叫做证伪标准。

        一项理论如果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明确的。理论必须两面兼顾,也可以说,这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它可能需要修正,或者我们需要去寻找一个全新的理论。不管哪种方式,我们将最终有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理论。

         相反,如果一项理论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失去了取得进步的可能。这就是说,一项成功的理论并不是可以用来解释所有可能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理论本身就丧失了任何预测能力。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和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2、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

        科学工作的不确定性是大部分公众所意识不到的。科学实验很少能完全确定某个问题,或支持某一理论从而排除其他理论。新的理论也很少能够全面超越所有先前存在的相互竞争的概念体系。很多问题的确定并不像科学电影里所描绘的那样,由一个关键实验所决定,而是要等到科学界逐渐开始有了共识,认为支持某种理论的证据比支持其他任何理论的证据要有力得多。

          科学家所评估的证据不是来自于某个设计得异常完美的实验的数据,与之相反,科学家往往需要去评估来自几十篇实验论文的数据,这些实验各有瑕疵,但都能提供部分答案。科学发展正是以这种渐进模式进行的。   

          所以科学须遵循关联性原则: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   

    3、研究结论要能够被重复验证。


          科学通过可重复性来实现其公共可检验性的理念。

         一项发现如果想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就必须以一种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相同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的方式呈现给科学团体。

         那些产生出丰硕的理论及实证发现的领域都获得了大量科学家的认可;而那些理论上行不通或者没有能被重复验证的领域就会被摒弃。这种对理论与方法的自然选择引导着科学向真理靠近。

    4、同行评审机制


         任何一种理念、一个理论、一项主张或疗法如果不能在有同行评审的学科文献中获得适当的收录,问题就很明显了。尤其是当某一主张缺乏证据却伴随着媒体的宣传运动时,此理念、理论或疗法显然是骗人的。(遗憾的是人们总忘记这一点)

          同行评审是科学将客观性和公开评议标准制度化的一种方法(另一种是重复验证)。观点和实验要提交给其他评估者,经过一个仔细推敲的过程。只有通过这一严格过程的观点才算符合了公共验证的标准。同行评审过程绝非完美,但它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唯一的保护机制。忽视或轻视它,就等于让我们自己被巨大的伪科学产业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这一产业又极其善于操纵媒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5、个人见证叙述不足以作为科学证据

          个案研究和见证证据对于理论检验来说是没有用的。

          要想理解这一点,就需要想一想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无论疗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只要被引导相信疗法有效,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该疗法都对他们有效。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宣告了理论主张的合理性是不能用见证叙述和个案研究的证据来判定的。在实证阶段,(虚假)见证的产生过于容易且毫无价值。

           因此诺贝尔哥即便声称自己多次见到UFO,也不能为他的“理论”提供证据。

    如何识别伪科学骗局

        伪科学骗局通常有以下一些特征。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逃避同行评审。(**)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诺贝尔哥的行为与”理论“完全符合了后三个逻辑,属于实实在在的伪科学妄想家。


    结语

            伪科学的传播所造成的代价是巨大的,而且难以被大众直观感受到。

            谣言止于智者,望诸位面对媒体、自媒体各怀心思的推介时,能够理性思考,冷静行动,别做伪科学的帮凶、谣言的宣传链;别让”国民素质”打脸。

            另外,说一句,心理学也是一门科学,满足上述规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给“诺贝尔哥”点过赞吗?|《对伪心理学说不》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wg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