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恋人≠父母(理想or现实)
(1)现实父母=理想父母时:
弗洛伊德曾说过,我们的情感基础常在童年形成。如果父母给予我们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将父母当成爱情的原型,并按此原型去寻找恋人。
【结果】往往是一见钟情,但时间一久会产生矛盾:①恋人虽然有些像自己的父母,但毕竟不是,而且对方有时也渴望变成孩子,倘若恋爱关系中,有一方一直被要求扮演父母角色,这样长期的关系不平衡就会爆发矛盾;②找到符合父母原型的恋人后,我们好像回到了童年,但此时自己已经长大,世界观已和童年时期不一样,必然难以避免成人世界的矛盾。
(2)现实父母≠理想父母时:
①按理想父母找恋人——【治疗】
每个人至少会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从子宫里出生。一次是恋爱。
宋伟玲:“恋爱多数时候是亲子关系的复制,但不是简单的复制,实际上我们往往是按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寻找恋人。这种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无意识中,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而那时我们就会变成孩子。”
【结果】当恋人符合了“理想父母”,对方就会变成孩子,但同时这种投射也会将其对现实父母的抱怨都发泄在“理想父母”身上。倘若此时对方缺乏改变的动机【①“理想父母”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契机将对方拉出无意识的阴影②对方不愿主动改变】,最后只会不欢而散。
②按现实父母找恋人——【报复】
【结果】往往一见钟情,但最终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2、恋人再亲密也是另外一个人
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黄家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他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我们常犯的错误:
①揣测: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解伴侣,但其实我们只知道伴侣想说什么,而尝尝无法猜到其说这话时的感受和情绪。
最常见的情况:当一方因为怕对方不高兴【真正的事实】而一直做某件事,却被对方当成了喜欢做【对方以为的事实】,直到有一天他没做对方反倒生气了。
②评价:我们爱把自己放在坐标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为客体,即外来物。为了维持平衡和安全,我们常常对他们进行评价,但实际上这种略带控制对方的手法对于维持亲密关系来说并不是件好事。
③出主意:往往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会着急地出主意。但实际上,对方大多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无需我们的建议。
【解决之道】“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3、家不是工作的延续
(1)成功人士
【看重利益和效率】
工作上的核心是利益,只要利益上处理得好,感觉的确不是特别重要,但家是讲感觉的,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倘若不能意识到这种分野,必然会引出一系列问题。
【习惯控制】
这种强势和控制往往伴随着对他人地盘的侵占,最终难免会引发对方的反抗与爆发。
(2)非成功人士——【发泄和心理补偿】
特别在乎权力的人,在外被控制、受气后回到家容易将气撒在配偶和孩子身上。
此外,男人往往不能忍受女人比自己“强”,因此,常在结婚后有意无意地去抢占“制高点”,控制对方并怕被对方控制。
【解决之道】①意识上告诉自己:家和工作是不一样的,不能讲对工作那一套用于家庭;②虽然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一家之主”,但也要注意沟通,相互尊重;③清楚家的规则:看重感受,相互理解,注重温暖。

4、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应居于家中居第一位,而不是亲子关系。
(1)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时:
夫妻拥有第一发言权,家庭稳如磐石,尤其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
(2)亲子关系是家庭核心时:
易产生:糟糕的婆媳关系、严重的恋子情况。绝大多数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而是被夹在中间的儿子(丈夫),他才是化解这场冲突的根本所在。
写在文末:
我是木旸,一名生活体验&思考者。
欢迎留言,与我分享你对生活的感悟!
喜欢或鼓励我,就请点亮文章下方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