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评比,哪些地方都有,但检查文化建设,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文化的属性太过复杂,仿佛世界上还没有哪位哲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定义。歌德好像说过:“文化像空气,当你想把握它时,除了手中没有,文化到处都是”。
经过文化大破坏之后,人们又忽然想起文化的重要性来,于是各种似是而非的文化都冠以文化名义,以证明自己的高大上,不仅学校有,机关有,甚至厕所也有,食堂也有。
学校是特殊地方,他不仅是传播文化的地方,更是涵养文化,生产文化地方,因而在没弄清文化为何物的情况下,去检查或评比,无疑是在破坏文化、或给学校文化建设添乱使绊下套。
本人倒是觉得,文化是好东西,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趋之若鹜,乐此不疲。但喜欢归喜欢,他们追捧的到底是不是文化是另一回事。
比如,一有上级文件下来,说要检查评比文化建设,几乎所有的领导都能做,都会做,也都善于做的就是把单位内所有的,能糊上标语的地方都糊上,花花绿绿,五彩斑斓,铺天盖地。
岂不知“标语”一词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标即表,与“里”与“本”是正相对的两个概念。如果说标语是文化,还沾点文气的话,那是由于标语是文化的表语,是穿在文化身上的外衣。要把张贴标语等同于文化建设,那无疑于是把一场场时装秀当作文化本身。
其实,真正的文化是一种扎根于心灵深处的思想,和接受灵魂牵引的精神,是一种受思想精神沐浴和浸染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更是久久锤炼并不断升华的人格。它的形成需深潭静水式的蕴含与积淀,静是氛围,深是条件,积淀是结局。它是深藏不露的,正如海面上的冰山,冰山虽大但不及冰体水下的十之一二。人们对文化的认识靠的是品味与品鉴。绝不是靠贴标语的热闹与喧嚣,凡热闹太盛的地方,绝对没有文化。
标语像文化,但不是文化,别把文化的泡沬当成文化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