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名山大川,旅游我更倾向于去繁华都市,所有耳熟能详,闻名遐迩的城市我都愿意纳入出行的目的地,倒不是崇尚它们外放出来的富丽堂皇,灯红酒绿,也不是羡慕它们先锋的潮流,激进的思维,而是把它们当做足以使人震撼的文学场景,或者历史背景,就像看过狄更斯的小说,伦敦便成了戏剧性的载体,仿佛走进它,就等于踏进小说的动人的世界里,给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梦幻感。城市雕塑就像是逼真的道具,尤其加强了人对现实的游离,或许,就是神思恍惚,或者逸兴踹飞的一霎那的忘形,正是人极力想捕捉的难得的幸福。
如果面对一段极难得奢侈的假期,白白地呆在家里简直是莫大的辜负,又盘亘着不知该去哪里,一位睿智的朋友便幽幽地建议:去北京啊!去过了有什么关系,北京处处皆风景,是永远也玩不完的。细想她的话绝不是敷衍,实在很有道理,北京一是离得近,二是辽阔,总能找到值得一去的地方。
游城市,我并不急于找景点,更喜欢漫无目的地逛街,像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五大道,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春熙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等一些著名街道,本身就是景点,除了出其不意的街头行为艺术,唱歌,跳舞,弹琴,在春熙路上我幸运地邂逅了一场变脸表演,演员就在你眼前,呼吸相闻,肌肤相接,反而更感扑朔迷离,更感震动。还随时能遇见妙趣横生的雕塑,遇到了便喜之不尽,我是街头雕塑爱好者,虽然不懂艺术,也无意研究它们的材料,类别,及手法,只是单纯地,直观地喜欢它们表达的审美上的意趣。雕塑的比例,体量和现实无异,努力地混同着现实,每一组的主题都很通俗微小,却意韵生动,比如表现过去的贩夫走卒,已经消逝了的生计,磨剪子的,爆米花的,卖针头线脑的,细节令人惊叹,无往不至的处理,每一样工具,器物都惟妙惟肖,使人不由自主地有了代入感,它们是动态的,比真实更加动感,可它们又是凝固的,仿佛在某一个点上被人喊了一声“停”,于是就永远静止在一个来不及收回的动作上,看它们静静地认真地动着,永远地保持着新鲜的活力,源源不断的生机,真觉得又美好又温暖。
看博物馆,一到了雕塑的区域,我便眼睛发亮,恋恋不舍,留连忘返,置身在它们中间,细细地观察,揣摩,发现它们的表情比真人更新鲜有趣,它们在另一个人情更浓郁,精神更纯粹,更浪漫,更有回味的时代里反观着我们。
也是在成都,有一个以浮雕为主的文化街,每一幅都有深远的画面,遥远朦胧,忽然就向现实伸出了触角,也许是自行车的一个轮子,也许是椅子的一角,也许是人的半个身子,甚至是一车土豆,土豆的疤痕,坑眼都历历在目,呼之欲出,更加有逼真的效果。它们不像平常的雕塑那么立体,浑然地占据着空间,它们是二维的,神秘地向这个世界探头探脑,伸胳膊伸腿,使你忍不住要窥探它们的故事。
在我家乡小镇位置重要的路口竖着一面气势恢宏的石雕作品,父亲作为美术发烧级的爱好者,都禁不住夸耀这件作品的水准之高:雕得好啊!是从省城来的极专业的人完成的。水平如何无从评论,我还是从细节出发,衣服的纹理,树一圈一圈的年轮,树皮的质感都极其仿真,细节构成了壮阔的画面,便使人相信,这真是波澜壮阔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