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暴躁,爱生气可以通过发泄来暂时控制吗?
班玛春霖答
不可以,那只是用一个痛苦掩盖了
另一个痛苦的做法,
用另外的一种放纵自己坏情绪
来掩盖了另外坏情绪的放纵方式,
可是问题的根源并没有解决,
对于改变自己的性格
并没有什么做用的最傻的一种做法,
这样也是一种最愚痴的做法
短暂的放纵种下的种子
以后就要为自己的愚蠢来自我买单
那个时候不会因为自己无知就可以免除苦果麻烦
人若要要改变也只有一种方式,
自我提醒自我察觉,学会克制情绪,
培养自律,
不能盲目依靠外物来自我蒙蔽自我欺骗,
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情绪的暂时放纵发泄暂时看
好像是一种最佳发泄的方式,
发泄完了不生气暴躁了,好像是解决了,
可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其实就是在不断的熏陶培养这种坏情绪,
下次遇见同样的情绪就还是放纵发泄,
其实坏情绪一直都在,
从没有得到过有效遏制和克服,
事实就是一直在不断的培养自己的坏情绪成长,
这种方式就是一种隐形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现在的人为什么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根源,
真正的情绪改变解决只有面对自己,
学会思考这些坏情绪给自己带来了什么?
没有好处和利益的情绪不要让他延续和增长,
自我克制自我觉察,
这种方式刚开始是比较难,
因为人生最难的事情就是面对自己改变自己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都喜欢放纵自己,
认为那样快乐如了自己的意,
从来没有过任何的引导
要我们学会自律自我的情绪,
学会克制自我的情绪
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和意识
所以就是知道了要克制,要培养
但是却似是而非的知道做不到
这其实就是没有真正知道这些坏情绪的放纵
给自己和最亲的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因为自私狭隘的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感受
忽略了长远和短暂的伤害
所以不愿面对自己和改正克制自己的情绪
认为自己改变不了,
这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不改变找到
合理的借口和“正当的理由”来继续放纵自己
若是真正的认识到这些坏情绪
给自己和亲人们带来什么样无法弥补的伤害
就会去有意识的克制和培养自律性了
只要自我意识到了
慢慢的培养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才能够成为心胸开阔视野长远的人,
就不会被小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自从有了"我"
苦就开始蔓延
心中的"我"越来越深刻
苦就越来越密集
离苦之道
并非不断获取外在之物
而是舍弃自心之"我"
离"我"即离"苦"
戒和法,使人生快乐无虞
一一阿姜查尊者
我们僧、尼二众的物质所需全仰赖在家善信。
我们赖以思维法义,才能向在家人教导佛法,
令人了解、受益并提升生活品质。
不论痛苦和冲突的原因何在,
都该去认清并改善它。
尽量和合共处,
以和谐的关系取代彼此的互相剥削和伤害。
如今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
区区几人一起开会商议都很难达成。
他们光互瞄两三眼便几乎要厮杀起来。
怎么会这样呢?
只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持戒和佛法。
这跟我们的父母亲的时代相差太远了,
那时候光从人与人之间相视的眼神中,
便流露出彼此的关爱和友谊;
现在则不可同日而语了。
傍晚时如果有陌生人进到村里来,
大家就会开始疑虑:
“这人这么晚来要干什么”?
我们何必害怕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呢?
如果有一条流浪狗来到村里,没人会在意,
难道人就不如狗吗?
“他是外来的陌生人呀!”
怎会有所谓的外来人呢?
当有朋自远方来时,我们应感到快乐。
如果他们需要栖身之处,干脆就到我们家来,
方便照料和帮助,这样我们也多了个伴。
然而这些时日里,
好客、良善的传统已经不再,
仅存恐惧和猜疑。
我甚至要说,有些村民与禽兽无异,
连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他们心存猜忌,强占每一寸丛林、野地,
原因不外乎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不持戒、无佛法的生活,
只会让我们过的艰困、偏执多疑。
人们往往睡到半夜蓦然惊醒,
满心忧虑于周遭的声响和状况。
村里的人不但不和谐,彼此更互不信赖;
亲子间互不信赖,夫妻间互不信赖,
这到底是怎么了?
这些问题都是内心与生活
皆远离、悖离佛法的结果,
以至于时下无不如此,生活困苦不堪。
今天若有人来村里询问过夜的栖身处,
人们会教他们去找旅馆。
现在,什么都离不开商业,
以前不会有人这样的把访客送走,
而是全村村民一同热情款待。
人人呼朋引伴,
户户随手带着饮食一起与客人分享。
今天这些都不成了,
晚餐后家家户户便大门深锁起来。
不管我们今天往世上哪个角落看,
情况都很类似,可见
非精神性的物化正逐渐蔓延和侵占一切。
大家普遍不快乐,对人的信心更是不足,
更别提居然还有杀父弑母者,
甚至夫妻间互割颈喉。
这社会实有太多痛苦,
只因为“戒”和“法”沦丧殆尽。
因此请千万明白这道理,
别背弃了戒的原则。
只要有戒和法,人生便能快乐无虞;
反之,我们则与禽兽无异。
一一摘录自阿姜查尊者《倾听弦外之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