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劳动者的哀歌

作者: 白头江南 | 来源:发表于2023-11-19 19:28 被阅读0次

    在齐国,这是一个晨光未晓的黎明,当一批劳累一天的劳工们还正酣睡之际,突然院外响起了君王的监工那声嘶力音竭的吆喝声:“起床了,到点了,赶紧干活!!”原来寂静祥和的夜空,一下子被这粗鲁的叫喊声打破。这时东方还未有一丝丝的亮光,劳工们一个个从睡梦中被惊醒,赶紧在黑暗中东抓西摸,手忙脚乱的穿衣服。有的抓着裤管套上胳膊,有的撑开衣袖伸进双腿。一时间,屋里乱作一堆,急成一团,慌成一团,洋相出尽。为什么监工的这一叫喊,劳工们竟吓得如此手脚失措呢?不用说都知道,这是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受到残酷压迫的结果,只要稍不留意就会遭到公家处罚,拳打脚踢受皮肉之苦乃是寻常之事。若怠慢了性命可是不保的,尽管大家昨天晚上是子夜后才休息的,尽管现在还是天未明之时,可是听到监工的一声吆喝,大家又有谁还敢怠慢呢?尽管大家都这样恐惧慌张的在黑暗中穿衣服,但公差们还嫌大家的起得太慢,其中的以致于用脚踹断用柳枝作的篱笆门,怒气冲冲闯进来。疯狂地冲着他们大吼大叫着,于是弄得人心慌慌,不得安生。尽管这样不日不夜的劳作,吃不好,睡不好倒民罢了,偏偏还是看不到监工的好脸色,劳工们心底隐藏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愤怒便行将喷发。这时,不知道谁先开口唱道: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这首《东方未明》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前两章琅琅上口,以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使感情层层递进。将劳工们的恐惧心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此诗每章两韵:一、二句一韵,三、四句一韵。诗中的劳工们由畏惧到丧失自我意志,为生存不得不如此忍气吞声。在那个年代,不劳者不得食。这虽是为了生存,但更多的则是被恐惧所驱使。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明”,东方还未放光,也就是说天还没亮。“颠倒衣裳”,于是就出现了难堪而苦涩的场面,由于监工的督促之下,劳工们过分惊恐与慌乱,竟然把衣裳穿颠倒了。为什么呢“自公召之”,公:王公贵人。召之:喊叫去当差。这句说,从公爷那里派人来叫大家去干活。为什么大家如此的惊恐与慌乱呢再看第二章。

    二章与一章仅个别字有改变:东方未晞,颠倒裳衣。颠之倒之,自公令之。“东方未晞”的晞:微明;天刚放亮称“晞”。未晞:还未见半点光。令之:与“召之”的意思一样,是说公爷派人来命令去当差。公爷派的什么样的人?使大家恐惧至此?看看三章。

    三章“折柳樊圃”,“狂夫”一时进不来非常恼火。根据上下文,可以理解为,劳工们虽慌忙穿衣,但公爷派来的人还是嫌他们起得太慢,以致用脚踹断柳篱,怒冲冲疯狂般地闯进来。“不能辰夜”,辰:时,守时不失叫做“时”。这句是说,不能按时地在家里过夜。“不夙则莫”,这句是说,被没日没夜地拉去当差。像牲口一样不得停息的劳作,却得不到丝毫人身自由。通过两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把监工动作及凶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虽然用的都是口头语,可情感鲜明,尽情抒发劳工抑郁恐惧的心里,在历经三千年风雨后,我们读后仍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也正因如些才是传诵千古的历史名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曲劳动者的哀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vym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