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嫪毐陡然间成为秦国政坛上的新星,也成了各派政治势力矛盾的焦点。他在帝太后宫中默默无闻当面首的时代,没人去关注他。然而,到了他封侯建国红极一时的时候,就开始受到多方面的调查,终于被人秘密告发了。
嫪毐的最终暴露,出于一次偶然的口角。有一天,嫪毐与宫中的侍臣们一起饮酒作乐,发生了争吵。嫪毐喝醉了酒,大声呵斥对方说:
吾乃皇帝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
意思说,我是谁,老子是秦王的干爸爸,你这穷鬼王八蛋也敢和我争。被嫪毐呵斥的人赶紧溜掉,将此事告发。
嫪毐与帝太后的私情,秦国朝野上下皆知。秦王年幼,帝太后权大,不去说,不捅破。如今秦王长大,嫪毐不检点,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帝太后隐私。
于是嫪毐开始受到追查,不仅是对着嫪毐,更是对着帝太后而来。
秦王政九年正月,嬴政满22岁。四月,嬴政前往雍城举行冠礼,嫪毐预感大难将至。盛大的雍城冠礼,王族大臣们都要前往参加,咸阳将成为空城。对于嫪毐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在咸阳发动了武装政变。
关于嫪毐之乱,《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秦王政九年)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毐等败走。
秦王政九年,嬴政从咸阳来到雍城。雍城是秦国旧都,距离咸阳大概三百多里。嬴政要在宗庙举行冠礼。己酉这一天,嬴政正式行了冠礼,佩剑戴上王冠。按照秦国制度,从此以后,他将收回委托出去的大权,正式开始亲政。
就在嬴政还在雍城的时候,嫪毐在咸阳作乱而被察觉,嫪毐私自使用秦王的印玺和太后的印玺,调动咸阳的军队、负责宫廷警卫的卫尉的军队、政府的骑兵部队、咸阳附近的少数民族部队以及长信侯自己的家臣门客,发动大规模武装叛乱,准备进攻雍城的蕲年宫。
秦王知道这件事后,命令相国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两军大战于咸阳,嫪毐兵败。
02
令人吃惊的是,在这次事件中,站在嫪毐一方参与叛乱的,有一大批政府高官,包括秦国的宫廷警卫大臣——卫尉,首都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内史,内廷顾问的长官——中大夫令,宫内负责弓射兵的武官——左戈等二十多人。可以想象,如果政变成功,秦国政局将发生根本变化,嬴政一生将有不同命运。
嫪毐是嬴政的母亲帝太后赵姬的面首,他发动这次大规模政变,是得到帝太后支持的。政变被平定以后,嫪毐以及参与事件的高官都被判刑处死,帝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居到雍城软禁。她与嬴政的母子关系,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嫪毐之乱,是秦始皇50年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不仅深刻影响了他本人,也改变了秦国的政局。然而这件事情一直存在着各种不明不白的地方。
一、嫪毐发兵,攻击的对象是谁?没有交代。只说他“将欲攻蕲年宫为乱”,为什么要攻击蕲年宫,将如何为乱?没有交代。
二、嫪毐之乱时,嬴政在雍城,嫪毐在咸阳。那么,赵姬在哪里,她在做什么?她与政变有什么关系?没有记载。
三、嫪毐之乱暴发,秦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接受“攻毐令”的第一位大臣是相国吕不韦,他在这件事情当中,持什么立场,有什么行动?没有记载。
四、与吕不韦一起接受命令的是昌平君和昌文君。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封号,他们的官职是什么、名字是什么、他们究竟是谁?他们与嫪毐之间,与嬴政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记载。
太史公在《史记》中,虽然根据秦国史书的残缺记载,披露了这件事情,但是他对于这件事情的详情和背景也不清楚。
03
关于嫪毐之乱的目的,就是嫪毐想攻击谁,千百年来说不清楚。史书上只是说,嫪毐在咸阳起兵,将欲攻蕲年宫为乱,没有挑明他要攻击谁。
蕲年宫在雍城,当然如果我们自然联想,嫪毐的攻击目标应当是秦王嬴政。但是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我们可以推测,嫪毐发动政变所要打击的目标,不是秦王嬴政。
嫪毐是帝太后的亲信,他的一切都来自于帝太后的恩宠,他的重大行动都代表帝太后的意愿。他发动政变,一定是得到帝太后的支持和指使,使用帝太后和秦王的印玺调动军队,并得到一大批拥戴帝太后的大臣们的支持。所以,嫪毐之乱的真正幕后人物,是帝太后;真正发动者,是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
嬴政是帝太后的长子,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也是帝太后在秦国能够立足的唯一凭借和资本,帝太后绝对没有丝毫的理由对嬴政下手。
有人说,嫪毐和帝太后不是有两个儿子嘛,秦王过世可以让这两人继承王位。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两人没有秦王室的血统,他们是没有任何可能继承王位的。嫪毐和帝太后可以私下说说,但是拿到台面上,就是谋反,是对秦国宣战。嫪毐之乱,不可能用这种名目。
所以,嫪毐想打击的目标,另有所在。可能目标有两个,第一个在华阳太后,第二个在吕不韦。
夏太后之死、成蟜之乱、嫪毐封侯,是互相关联的事件,背景是帝太后与韩夫人之间的政争。最终结果,是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势力取得了胜利,韩系外戚势力彻底没落。
对于帝太后与韩夫人的争斗,楚系外戚是乐见其成。然而,赵系势力在韩系外戚崩溃后,过度扩张,引起楚系外戚集团的警戒和不满。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事件,授予了华阳太后打击帝太后的口实。
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开始彻底地追查这件事情,他们希望利用嬴政亲政的机会,清除嫪毐,剥夺帝太后的政治权力。正是在这种逼迫下,嫪毐发动政变,企图用非常手段,消灭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嫪毐之乱的一个次要矛盾,就是嫪毐和吕不韦之间的政争。成蟜之乱后,嫪毐在政治上迅速崛起,除了引起楚系外戚的警觉外,更引起了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吕不韦是帝太后的旧情人,介绍嫪毐与帝太后的牵线人,都是从赵国来到秦国的,大体上可以归属于赵系外戚集团。
不过,当嫪毐得到帝太后的宠爱以后,吕不韦与帝太后的关系逐渐疏远,在政治上就成了吕不韦的对头,二人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政争。而且在两人的政争中,帝太后完全站在嫪毐一边。
所以嫪毐暴露帝太后隐私的事件,给予了吕不韦打击嫪毐的口实。吕不韦的态度,嫪毐清楚,他发动政变,吕不韦当然是他的打击对象。
04
嫪毐之乱,以嫪毐兵败逃脱告终。嫪毐被捉拿以后,处以车裂,宗族被诛灭。参与叛乱的二十多位高官,被枭首示众。依附嫪毐的家臣,很多被判刑,而被流放到四川的,数量就多达四千多家。
帝太后是嫪毐的后台,嫪毐之乱的幕后人物。嫪毐失败后,帝太后被驱逐出咸阳,迁徙到雍城软禁,她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都被处死。从此,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瓦解,帝太后也基本丧失了对于秦国政权和秦王嬴政的影响力。
在事后的追究中,吕不韦与帝太后的旧情,他推荐嫪毐入宫的事情都被牵连出来,也成了被审查的对象。秦王政十年十月,吕不韦被免,驱逐出京,回到自己封地河南。
第二年,吕不韦受到更为严厉的追究和处罚,秦王嬴政下书给吕不韦说: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被罢免后,嬴政依然怒气难消。他质问吕不韦:"你有什么功劳,秦国赐予你封地,享受十万户的待遇。你和秦国有什么亲属关系,竟被称为仲父。现在,你全家都迁徙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接到这封信后,唯恐还有更严厉的处罚,于是饮鸩自尽,终年57岁。跟随吕不韦的家臣和宾客们,也受到严厉的处罚。
不过,在吕不韦免相的同一年,嬴政与母亲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怒气冲天的嬴政听了一位叫做茅焦的齐国人的劝告,陡然回心转意,亲自到雍城去见母亲,将她接回咸阳,重新居住于甘泉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这段记载,作为历史来读,很不可思议,使人怀疑这段记事的真伪和可靠性。茅焦是什么人?他劝谏嬴政说:“秦国志在天下,而今大王有了迁徙母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各国听说后,由此纷纷背离秦国。”他讲的不过是母子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怎么会扯到诸侯各国背叛秦国的外交大事上去?嬴政听了,为何会怒气全消,立刻前往雍城迎回母亲?
05
追根溯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太史公根据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改写而成。
对于嫪毐之乱这一段历史,司马迁掌握的材料并不多,除了秦国史书上的一些简略记载外,余下的就是 一些战国故事了。对于战国故事, 司马迁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作了鉴别和选取。
司马迁敏锐注意到嫪毐之乱,是有国际背景的。茅焦是齐国人,有齐国背景的人在这个时候出现在秦国首都,能够直接请求谒见秦王,可见不是一般的人。
合理的解释是,他应当是从齐国来到秦国的使者,以外国使者身份面见秦王,站在秦国立场上为秦王分析驱逐帝太后对于秦国外交的影响。
嫪毐之乱前后涉及三个外戚集团的兴亡,他们都与各自的出生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嫪毐之乱结束后,韩系外戚失势,赵系外戚也瓦解了,只剩下楚系一家。这种楚系外戚一家独大,不但会引起韩、赵的不安,也会引起齐国的不安。这种利害关系,应当就是茅焦的话的背景。
嫪毐之乱结束后,楚系外戚一家独大,这不符合嬴政的利益。嬴政是帝太后的儿子,他从赵国来到秦国,以母亲家而言,他与赵系外戚最亲。养祖母华阳太后位高权重,楚系外戚势力强大,对他来说如芒在背。
母亲与养祖母不和,赵系与楚系争权,嬴政夹在中间为难。如今楚系一家独大,再对母亲严厉处罚,不但处置亲族关系不当,更是犯了政治上的忌讳,过于依附一方,会失去独立自主。基于这种忧虑,嬴政在茅焦开导下,克制感情冲动,采取理性的政治行动,迎回母亲,平衡与华阳太后的关系,对过于强大的楚系外戚作了一定的牵制。
也正是这种考虑,嬴政对被流放的嫪毐的家臣们,不久也作了宽大的处理。十二年秋,对他们作了租税徭役的减免。这才是嫪毐之乱的真相。
更为扑朔迷离的事情,就是受命主持镇压嫪毐的三位大臣的命运。
嫪毐之乱时接受嬴政命令处理平叛的有三位大臣,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嫪毐之乱之后,吕不韦受到牵连,被免相,后来自杀身亡。他的结局,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嫪毐之乱平定后,与吕不韦一道接受王命的昌平君和昌文君,在事后几乎从历史上消失,史书上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嫪毐之乱的真相和实质,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与以帝太后为首的赵系外戚集团之间的斗争。昌平君和昌文君都是华阳太后的亲信,按照常情考虑,他们都是应当受到褒奖和升迁的人物,应当在事后的秦国政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奇怪的是,与常情常理相反,他们却从史书的记载中消失了。这也是历史之谜了。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