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嬴政即位时,只有13岁,未成年,不能亲政,只能委政于太后和大臣,从13岁到22岁,整十年。
历代学者认为,嬴政年幼时,被委政的太后是母亲帝太后,被委政的大臣是相国吕不韦,他们二人是这期间真正掌管秦国政权的主要人物。
但是这种见解,可能忽视了两个事实。
一,嬴政即位时,太后有三位,除嬴政生母帝太后赵姬之外,还有两位太后,一位是嬴政养祖母华阳太后,另一位是嬴政亲祖母夏太后。
这三位从名分辈分、权势上看,排在第一的都是华阳太后,之后是夏太后,最后才是帝太后。
秦汉时代,对于男子死后的继承者权益的顺序是有明确规定的:第一位是儿子、第二位是父母、第三位是妻子、第四位是女儿。
所以,嬴政年幼,委政于太后,应当是委政于三位太后,真正主事的人,应当是华阳太后。多年以来,在华阳太后周围形成了一个控制秦国政权的楚系外戚集团,势力强大,成员有华阳大姐、弟弟阳泉君等人。
可以肯定地说,在嬴政亲政前的十年间,真正掌管着秦国政权的人,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集团。
二,嬴政即位之初,除了吕不韦外,秦昭王以来的大批老臣都健在,比如将军蒙骜、王龁等人,还在受到重用,统领军队。值得一提的是,与吕不韦共掌国政的,还有两位非常重要的大臣,昌平君、昌文君,他们都是活跃在秦国政坛的楚国公子,同属楚系外戚集团。
所以,嬴政年幼,委政于大臣,绝不是仅仅吕不韦一人,而是指秦昭王以来的一批老臣,其中,在政权中枢的主要三位: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后两者都是华阳太后的亲属亲信。吕不韦是牵线华阳太后收养子异的人,一半也算是华阳太后的人。
02
嬴政13岁即位,当时成蟜只有10岁,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受三位太后之间关系的左右。
史书上记载成蟜非常之少,一件事情是叛秦降赵,还有一件是出使韩国。
这件事情在《战国策·秦策》、《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有提到,秦王政五年,成蟜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得到韩国献出的“百里之地”。
大家注意,这件事情发生在秦王政五年。当时,嬴政18岁,成蟜最多15岁,这么年轻的他,凭什么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取得韩国大片土地?
当我们顺着成蟜-韩夫人-夏太后-韩系外戚的脉络,可以推测,年轻的成蟜,无功无爵禄,韩夫人担忧,祖母夏太后也觉得不妥。根据秦国律法,身为王子若无功劳,是不能得到爵位官职的。
夏太后与韩夫人都出身韩国,与韩国王室有密切关系,于是动用自己关系网,派遣成蟜出使韩国,通过军事压力和外交活动,迫使韩国献出百里土地。成蟜归来后,因公受封,被封为“长安君”。
由此看来,成蟜在对韩国的扩张活动中立功,很可能是夏太后和韩夫人为了封赏成蟜而特意安排的。
夏太后是成蟜的保护者,但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成蟜失去保护伞,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最终结果就是成蟜之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七年,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
韩系的祖母和孙子之间,这两个不幸的事情,先后相继,背后一定会有关联。
母后干政,外戚当权,是秦汉政治的通例,可以说是制度性产物。以宣太后为中心的楚系外戚集团,完全主导了秦国政权。伴随着这种情况,当权的太后去世,政治上往往出现重大变动。宣太后死后,当权的楚系外戚权贵们,包括华阳太后的祖父,都被放逐,解除政治权力。与此类似,夏太后死去,秦国政治也出现变动。
伴随着夏太后的死,韩系外戚失去了中心人物,不可避免地衰落。分据两宫的两位祖母级的太后,只剩下华阳太后,而以赵姬为中心的赵系外戚,力量日益强大,秦国的政治势力将重新洗牌组合。夏太后在世时,韩夫人可以援引夏太后与赵姬抗衡,相反的是赵姬没有夏太后的掣肘,她是秦王的生母,又有吕不韦和嫪毐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之下,她利用夏太后之死,趁势排挤韩夫人和成蟜,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在夏太后死的次年,统治韩国34年的桓惠王去世,也给赵姬彻底打击韩夫人和成蟜提供了机会。以帝太后赵姬的赵系外戚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结果,就是成蟜之乱。而替帝太后充当打手的人,就是面首嫪毐。
03
嫪毐的个人资料如下:
嫪毐,男,赵国人,出生在邯郸,爵位是长信侯,他是倡优出身,是赵姬的面首,大概率是成蟜之乱的打手,嫪毐之乱的主犯。
嫪毐是赵国邯郸人,与帝太后赵姬是同乡。《史记·吕不韦列传》说,嫪毐本是吕不韦的舍人,就是家臣,后来被吕不韦介绍给帝太后,得到帝太后的宠爱,方才发达起来,被授予秦国的最高爵位,封为长信侯,权倾一时。
嫪毐,本是倡优一类的人物。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超强的性功能。据说,在演出中可以用勃起的阳具套上桐木小车轮作精彩的表演,被称为大阴人。
为什么会被吕不韦送给赵姬呢?得从吕不韦和帝太后赵姬的关系说起。
赵姬是邯郸人,出身于赵国的大户人家。她天资绝色,能歌善舞。赞当时,邯郸是天下闻名的大都市,引领天下时尚,有个著名的成语叫“邯郸学步”,就是走路都是要学邯郸人的。
邯郸时尚,一是公子养士行侠,一是美女多情善舞。从赵姬日后行事来看,她确实是一位迷人多情的美人,少在政治而多在生活。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子异去世,13岁的嬴政即位,赵姬成了王太后。新寡的赵姬,不过三十多岁,她的心思再次投向吕不韦。据说,他们之间旧情复发,成了隐秘的情人。
《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么说的,
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
有人说这是不可信的,是为了诬陷吕不韦而抹黑秦国王室的编造。
从历史和常情角度,可以合理联想到,赵姬本是邯郸美人,孤身一人带着嬴政来到咸阳,随着子异地位的变化,先做太子夫人、后做王后,成为秦国第一夫人,身份高贵。
不过,赵姬身在秦国是一个外国人,既没有政治根基,也缺少人脉关系,能依靠的只有三个人:丈夫子异、旧情人吕不韦、儿子嬴政。丈夫去世后,儿子嬴政年幼,她在政治上能够信任和依赖的,只有吕不韦了。
赵姬又是多情善舞之人,年轻守寡,孤单失助,在情感上能够依托的男人,也只有吕不韦了。所以吕不韦不得不充当帝太后赵姬的情人和政治顾问。
但是,古今中外,充当幼王母太后情人的政治任务都面临着巨大风险:首先,遭到政敌的攻击;其次,会遭到长大成人亲政后的新王的追究。第三层危险,就是赵姬的两位婆婆,华阳太后和夏太后的威慑和监督,一旦她们知情发难,后果不堪设想。
赵姬这个女子,感情丰富,是性情中人。她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宫中,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压力,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情感上都离不开吕不韦。
吕不韦是商人,更是政治家,他身为相国,身边不缺女人,手上也不缺权力,他深知与赵姬的私情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自己必须尽早脱身出来。
他经过深思熟虑,相处一个两全其美的计划——献“面首嫪毐”。
04
吕不韦决定,政治上一如既往支持帝太后赵姬和幼王嬴政,生活上切断与帝太后的情人关系。他考虑直接切断二人关系可能引起不测,便考虑一位替身,这个人就是嫪毐。
第一,嫪毐是赵国人,赵姬也是赵国人,同乡同俗,易于亲近,可解帝太后孤身一人异国他乡的忧愁;第二,嫪毐的性功能超强,对成熟妇人有吸引力。
为了送嫪毐进宫,吕不韦设法将嫪毐定罪,罚受宫刑送进太后宫中做太监。又教唆帝太后买通官吏,仅仅拔去嫪毐的胡须。帝太后得到嫪毐之后,受用后大为兴奋喜爱,史书上说“绝爱之”。吕不韦乐见其成,庆幸自己回避情感上纠缠和政治上的危险。
帝太后沉浸在与嫪毐的情爱中,不久就怀了孕。为避开世人耳目,赵姬以身体不适占卜,得到应当回避现在居所的结果,离开咸阳,迁居到雍城的离宫去居住。在雍城,帝太后的私生活自由放任,和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
受到帝太后宠爱的嫪毐,收到的赏赐巨大,成为秦国数一数二的巨富。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
嫪毐在日后被丑化得很厉害,像个怪物,成为一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实际上,战国秦汉时代,寡居的太后、公主养面首,公开持有性伙伴的事情多的是,并不以为丑而隐瞒,甚至受到支持和鼓励。
比如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与西北的义渠王私通,生有两个儿子,是公开的秘密。宣太后死时,想要另一位面首魏丑夫陪葬,经过谋士巧妙劝说,才打消这个主意。这些都是古风古俗,其中人情人性反而真实自然。所以,赵姬养面首嫪毐,并非见不得人。嫪毐的真正问题,是在政治上。他在政治上是有相当作为的。
05
嫪毐受到帝太后宠爱后的情况,《史记·吕不韦列传》是这样说的:
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
说明嫪毐得到的赏赐丰厚,帝太后将各种事情都交由嫪毐处理。家有奴仆几千人,各国投靠到嫪毐府上做舍人的有一千多人。
从这里看出,嫪毐不是隐藏在帝太后宫中,是堂堂正正住在自己的府邸中,使唤着几千奴仆。绝对不是自卑见不得人,而是广开府邸大门,公开招揽各国游士,宛若战国四大公子,也完全同吕不韦一样,张扬得很。
关于嫪毐发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么记载的: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他的领地在山阳这里。在帝太后的纵容下,嫪毐可以随意使用王室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帝太后的事情不管大小,都由嫪毐处理。进而又将太原郡的汾河以西地区赏给嫪毐作为封国。
嫪毐,作为帝太后的面首和宠臣,得到财富的赏赐等等,这些都不难办到。然而,嫪毐被封长信侯,建立封国的事情,就不是一般事情,而是载入典籍史册,关系国法了。为什么会被封侯?
关于嫪毐为什么封侯,没有记载,历来理解,认为他是帝太后宠爱的面首,封侯也是出于帝太后的私恩。
但是秦国是一个绝对重视爵位的国家。商鞅变法明文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不管任何人,包括王室,没有军功不得授予爵位。秦国的爵位一共二十级,最高一级为侯。嫪毐受封的长信侯就是这一级。
被授予侯爵的人,除了享受巨大的特权,还要授予领地。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侯爵的人屈指可数,都有登记。在秦国封侯之难,可以从王翦的事情上可以看出。王翦的侯爵,是在大败楚军、攻灭楚国之后才被授予的。
嫪毐封侯,是作为国家大事正式做了记载的。除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外,《史记·六国年表》中也有,秦王政八年,“嫪毐封长信侯”。这些都是正式记载,事件重大。重大就在于,嫪毐立下了非同寻常的功劳,按照制度授予了他与功劳相应的最高爵位。到底是什么功劳?
就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秦国还有一件历史大事,就是成蟜之乱。这两件事情必有关联。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韩系外戚势力失去领军人物开始衰落。以赵姬为首的赵系外戚势力开始打击韩夫人和成蟜。这时候的嫪毐已经成为秦国政坛上的一大政治势力,在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行动中,必然是由他出面。可能正是在他一手策划下,韩系外戚势力遭到彻底清洗,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投降赵国。也许正是这件事情,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权倾朝野。
以上是基于当时历史背景,在秦国不同外戚势力之间的争斗这条主线上所作的推测而已。当时秦国的法律制度,有一条叫“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这也可以算是一条旁证吧。
我们将夏太后之死、成蟜之乱、嫪毐封侯连接起来看的时候,三件看似孤立的事件之间,不仅是有关联的,甚至可能是具有同一历史背景下的连续事件。这个联系事件的下一环,就是秦王政九年的嫪毐之乱。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房地产行业HR从业者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