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作者: 沐滢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19:56 被阅读577次
    浅谈《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01

    这本书我平时没怎么读书,只早上断断续续跟着别人读,偶尔自己读读。从一月读到二月末,读着读着竟也读完了这本有四百多页的书。

    这本书采用对话、采访的形式,由各界人士阐述习主席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也借着他们的口一点点认识熟悉那个来陕北插队的习近平,以及他的成长史。

    这本书里被采访的人反复提到了陕北生活的苦。习主席一到梁家河就面临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每一个关卡都不易过。

    先说说"跳蚤关",知青们一到生产队就起了肿包,又大又痒,习主席当年就经常挠破,为了熬过这个关卡,他们做了许多事现在说来竟非常有趣,比如躲在凳子上聊天等,但都无法,直到熬了一年搬到了新窑洞,情况才有所好转。

    "粮食关",当时他们主要面临粗粮多,蔬菜少,缺油的难题。他们不会粗粮细做,只得吃粗粮。而蔬菜方面,当时蔬菜不易保存,一般吃腌制易保存的酸菜,而他们不会腌酸菜,所以酸菜竟也吃得不多,可不就没怎么吃蔬菜嘛!

    关于吃酸菜和缺油,习进平还有两件趣事。一是难得房东要重新腌制酸菜,就把多余的酸菜给了他们,而他们两手抓着酸菜大口嚼竟全部吃光了才心满意足。二是吃生肉,他们用补贴买了猪肉,准备包饺子吃,但在这期间,聊起了国外生吃牛肉的事,竟也把猪肉切成片,沾点油吃光了。

    这两件事在书上说得比较有趣,也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惊讶于他们那时的艰辛,可我笨拙的笔竟复述不来。

    "劳动关和思想关",大家想想也应该知道,当时的知青是来自城里的娃娃,现来到艰苦的农村,各种不适可想而知了,因而许多知青都是得过且过打算什么时候调走。

    他们每天四点就要起来干活,最初习近平也起不来,拿不到这工分,还是后来思想转变过来,也发现因为背景一一黑帮子弟,自己无法轻易调走,再加上家人的劝告就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活,把自己当成农民或将来准备与土地打交道,渐渐的,他也能拿满工分了。

    02

    习进平的背景在当时很不利,但梁家河的百姓纯补,再加上习近平一心为百姓做事,百姓都信赖他,村干也同意让他入党,当了书记更好为民做事,还推荐他上清华大学。

    这一路以来,习进平如有神助,可细细想来却也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无论多么辛苦,他都每天坚持点煤油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方。他的读书采用了费曼方法,教是最好的学,经常把他学到的知识教给当地百姓,也经常与知青探讨共同进步。他在读书方面还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比如对比读书。

    此外,习近平在当时大锅饭的严苛时代,竟办成了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在村里设立了代销点等,这系列措施在当时非常先进。这都因为习进平并没有为自己谋福利,而是想节省大家花费在杂事上的时间,最后梁家河的百姓生活也证明了习进平的高明之处。习进平的和与善,与人为善,一心为民,就为他路遇"贵人"做了铺垫。不过"贵人们"在采访里却说,他们只是按规则办事,是习近平自己做的好,大家才都支持他。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句话:"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悲剧、磨难,还是荣耀,取决于你,取决于你能否顽强抗过。磨难和悲剧似乎是一个筛选器,熬过了就可成功成才。熬不过,这辈子大多碌碌无为,终日得过且过,直至在世界上烟消云散。而习近平无疑是前一种人。


    如果有人不喜欢我"大吹特吹"就跳过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qq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