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古代文化旅行·在路上
当我去博物馆的时候,我都在看些什么(一)

当我去博物馆的时候,我都在看些什么(一)

作者: 寒塘渡鹤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0:48 被阅读84次

    题目有点标题党,其实就是说一下,我自己去博物馆一般怎么看,看什么。

    标题只写博物馆,是为了看起来不累赘,实际上,我想说的对象是各种博物馆、展览和人文处所,包括博物馆、展馆、遗迹、遗址、故居、陵墓等,因为内容比较多,先写博物馆,剩余部分后写。

    后母戊鼎(又名司母戊鼎,国家博物馆)  

    1

    一般去博物馆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自己要去看什么,目的很明确,比如喜欢青铜器,喜欢瓷器,喜欢书画等,也知道要去的博物馆有这些东西和相关的展览,或者就是很明确地奔着某专题展览去的。

    另一种是不知道要看什么,或者知道这里东西很丰富,但不知道具体有什么东西,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又想看看,就来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甚至是和前一种情况混合,看完了自己的要看的目标东西,然后漫无目的地看看其余展品。

    不管哪种情况,看展览,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对未知的东西应该有接纳和包容的态度,可以不好奇,但是要有接纳的意识,这样逛博物馆就有点意思了。博物馆或者展览本身就是个包罗万象的存在,博物本身就是广博的意思,你可能会遇到无数你完全不可能想象到的事物和事件,如果没有接纳和包容的心态,恐怕就没什么必要去那了。

    2

    就我自己而言,对第一次去的博物馆或者展馆,一般希望能够先观其大略。虽然我喜欢看细节,但我认为首先进行整体把握还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帮助观者把各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能更好地从宏观上理解内容。

     鸟尊(山西博物院)

    如果博物馆内容不少,想多了解但时间有限,那就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了。一般情况,事先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博物馆的大致情况,有多少个展厅,大概展出多少文物,主要展厅有哪些,甚至博物馆和各个展厅的大概面积都可以了解下,这样可以更好的安排时间。网上或者博物馆入口的彩页一般都会有相关信息。

    另外,了解一下重点文物包括镇馆之宝的信息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宣传彩页上的图案,或者一些标志性的图案(比如博物馆的馆徽)大多都是重点文物或者重点文物的原型。

    山西博物院的馆徽上是镇馆之宝鸟尊

    经常会有人说某镇馆之宝不好看或者不值得看,不如什么普通展品好看,这种话一般不要信。重点文物肯定有它的价值所在,不管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或者其他,至少在某一方面是出类拔萃的。既然我们是抱着接纳的心态来看,那就先接纳官方的说法,先多看官方推荐的重点文物,而不是听信其他人的说法,毕竟官方要比大部分人更专业一些。

    这就好比有人说山珍海味不好吃,还是吃糠咽菜爽,这种话你可千万不要信。说山珍海味不好吃,那是因为人家吃腻了山珍海味,而你如果没吃过山珍海味,就别当真了,有机会吃山珍海味还是多吃两口,等吃过了再说好不好吃。

    看展也是一样,时间有限的话,重点文物尽量要看,看过了,看腻了,再换普通的。

    3

    也有人会说看不懂,其实懂和不懂都是相对的。一个埋藏了千百年的物件,即便是研究最精深的专家,恐怕也不敢说自己是最懂的,我们后人所有的判断,只能说是基于一定考证和研究的判断,学无止境,毕竟文物的主人和制造者都不在了,谁敢说自己的说法一定就是正确的。

    后母戊鼎介绍牌(国家博物馆)  

    比如著名的后母戊鼎,以前叫司母戊鼎,后来叫后母戊鼎,这就是个考证推论又推翻的过程,虽然目前主流认为原来那个“司”字应该是“后”字,但谁也不能百分百说是对的。除非主人从地底下跳出来说:你答对了,那个字就是“后”,不是“司”。现在这个鼎在国博的展牌上叫后母戊鼎,而安阳殷墟作为该鼎的出土地,那边诸多纪念性的复制品上都写着司母戊鼎,上次路过安阳,看到高铁站的广告牌上是殷墟内那个大复制品的照片,上面写着“司母戊”。

    对博物馆来说,改名容易,就是改个牌子,但对殷墟和安阳来说,景区和城市里那么多招牌和标志上都是早些年标记的“司母戊鼎”,很多地方都在用司母戊鼎打造文化品牌,即便现在主流上改名了,他们要改也太难了。再者,叫法本身就是推测的,并不能说叫“司母戊”就是错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必要改。

    司母戊鼎复制品(安阳,殷墟博物苑)

    没有什么懂与不懂,我们都是在观看和了解别人的东西,最多就是知道得多一点和少一点的问题。如果实在不清楚这个展品的相关内容,那就先接纳既有的介绍,比如展牌上的介绍,然后再进一步发散铺开。

    逛博物馆所有的前提应该都是接纳,然后基于此再去发散。

    4

    我自己的习惯是重视细节,这也是我一直给自己定的游玩的宗旨。

    世界太大,事物太广博,世界既有的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知识都太丰富,我们穷尽一生也不可能知其万分之一,想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想搞明白的地方搞明白,比如一些触动自己的地方。甚至也可以随意撷取,然后针对性地突破,也许更有意思。类似《万历十五年》这种书,不以传统的方式写历史,而是从一个点切入,然后慢慢展开,抽丝剥茧,从横向构建出一个时代的面貌。

    密特拉神刺杀公牛雕像(国博,大英展)

    去年很火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展出。里面有个密特拉神刺杀公牛雕像,年轻的密特拉神跨在一只白色公牛背上,用刀刺进了牛的身体。在牛的侧方,有一只狗、一条蛇和一只蝎子,它们正死死咬住这只牛。这个著名的雕塑(也有同名壁画和油画)饱含宗教色彩,解读诸多。但是能查到的解读都没有提一个细节,那就是蝎子用钳子夹着牛的睾丸。我认为这是有含义的,但我才疏学浅,没搞明白也没查到具体的含义。也许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趁人之危,也许夹睾丸有更深刻的韵味。我脸皮厚,偷拍了照片。

    密特拉神刺杀公牛雕像(局部,国博,大英展)

    两年前在内蒙古博物院的草原帝国展厅,看到一块方形小石碑,字迹模糊,展牌上写着“成吉思汗弘扬道教圣旨碑”,边上写着来源:原碑嵌于青岛市崂山太清宫墙上。这是南宋末年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见了成吉思汗后,道教后人立的功德碑。成吉思汗本来是约了丘处机的,但一直往西征战没有见面,丘处机花了三年功夫追到中亚才见到成吉思汗,当时他已经74岁了,据说他对成吉思汗的晚年影响不小。

    这次会面对道教是一件大事,它使得道教在当时的佛道之争中,占据了上风,也让作为宗教领袖的丘处机名垂《元史》,这是他的师父王重阳也没有做到的。成吉思汗和丘处机也是著名的金庸小说中的重要人物,经过金庸的发挥,也演绎出不少精彩的情节。这块石碑很不起眼,连讲解员都不太讲这块石碑的具体内容,但我当时比较感兴趣,就仔细拍了碑文,然后回去查找分析。

    成吉思汗弘扬道教圣旨碑(内蒙古博物院)

    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成吉思汗的谕旨,谕旨非常口语化,成吉思汗称呼丘处机为邱神仙,让他掌管天下道门事务,并且免去全真道观的差使,应该说非常抬举了。第二部分是全真教后人描述被恩赐的事情。虽然彼时蒙古铁骑纵横亚欧,但中原汉人依然有着种族和文化上的优越感,说丘处机是“化胡归顺”,就是不远千里,教化蒙古人去了,并且教化蒙古人归顺了道教。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去博物馆的时候,我都在看些什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x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