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武帝时,共分封功臣侯七十五人,其中,因军功而得侯者三十余人,包括李广的堂弟李蔡,李广的儿子李敢,偏偏没有李广。这些功臣侯中,除了博望侯张骞的名气可能和李广略有一拼之外,其他人的知名度加起来,恐怕也没有李广一个人的粉丝多,呵呵。今天专门探讨,这个流传千古、军龄四十八年的老兵,为什么就是封不了侯?
接着上次讲哈。前129年,骁骑将军李广领兵一万,从雁门郡出兵攻击匈奴,结果全军覆没,自己被生擒,见隙逃得一命,回到长安,被判死刑,花钱赎了一条命,成为平民。
【飞将军李广】李广家和颖阴侯灌强(老革命灌婴的孙子)都隐居在蓝田(陕西省蓝田县),俩人关系不错,经常结伴到终南山中打猎。有一天,哥儿几个小聚饮酒,酒罢,夜已深,李广回家经过霸陵(文帝刘恒的坟墓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哨亭,恰逢霸陵尉也喝高了,厉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过。李广的随从赶紧出来说,你知道你拦住的是谁吗?这是前任李将军。
霸陵尉有趣,说,废什么话!现任将军都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
于是扣留了李广,硬是没让通过。
前128年,秋季,匈奴入侵,斩辽西(辽宁省义县西)太守,又攻入渔阳郡(北京市密云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各掳掠屠杀千余人。此时,卫尉(皇城保安司令)韩安国以材官将军身份驻守渔阳,被打得狼狈不堪,武帝刘彻将韩安国调往右北平郡(内蒙古宁城县西南),老韩没多久病死了,于是刘彻召见李广,任命他为右北平郡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直接拉出去砍了。李广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远远躲避。数年之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
【没想到,电视剧里还真有这段儿】衣赐履说:李广粉看到李广杀霸陵尉的事情,恐怕往往会选择性跳过。我的感觉,当霸陵尉听说那位“前任李将军”邀他一起北上抗击匈奴,估计都吓尿了。但既然霸陵尉最终去了,当是得到了某种人身安全的承诺。然而,李广还是把霸陵尉处死了,报了当年“一拦之仇”,这个举动显示出了李广的气度格局。
李广为人熟知,“飞将军”这个美誉功不可没,居然是匈奴人赠送的。有一种说法,李广之所以没能封侯,是因为他打仗太厉害,匈奴不敢和他打,没仗打,当然砍不了首级,在首功制下,当然封不了侯。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二:第一个,李广比一般的守边之将打仗要厉害,这是没问题的,因此,他守在右北平郡,匈奴发现李广不是善茬子,敢拼命,于是,入侵汉朝时,就不从你李广这里借道,也不在你这里掳掠,我去那些不能打、不敢打的地方抢钱抢物抢女人,没必要和你李广死磕。从这个角度看,李广比普通将领能打,但究竟有多厉害,尚看不出来。第二个,这个更重要,前面说了,武帝对封侯,是不吝啬的,因军功封侯的三十多个,他不会专门跟李广过不去的。所有军功封侯的,全是与匈奴正面作战立的功,没有守城守出的侯,也就是说,仅仅守城,不具备封侯的条件(至少很难达到封侯所需的斩首数)。那么,就还得看,李广在正面战场的表现如何。
刘彻不是没给李广机会。
前123年,郎中令(宫廷禁卫官司令)石建去世,刘彻将李广调回接任。不久之后,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出塞,征伐匈奴。不少将领因砍敌首级数目达标而封侯,李广的军队却无战功。
衣赐履说:也许因为李广是后将军,与匈奴对阵的机会比较少。
前121年,夏季,博望侯张骞和李广同时从右北平分路出击。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张骞率领一万骑兵从另一条路出发。李广行军约几百里,撞上了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左贤王将李广团团围住,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向着匈奴军中冲击。李敢带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奔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没啥战斗力,容易对付!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不知道是匈奴射来的箭不能用,还是仅仅形容情况危急)。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一连射杀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整顿军队、安排作战计划,与平时无异。第二天,张骞率骑兵赶到,匈奴解围退去。汉军非常疲惫,不能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汉朝法律,张骞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匈奴也不是面团捏的】衣赐履说:李广四千人被匈奴四万人包围,能够坚持战斗一整天,很不简单了。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是,李广为什么会被包围。
《史记》上说,李广善射,无人能及,射箭是他的一个消遣活动,一直到死都没改变。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杀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原文为: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李广在多个边郡驻守过,只要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驻守右北平郡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
为什么李广总是被匈奴胖揍?太史公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李广有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性格。别人看到对方势大,可能就会先避其锋芒,下步怎么打,视情再定。李广恐怕不是,他会一直冲到敌人鼻子底下,开战后一旦不利,跑都跑不掉。就像他射虎时,已经离虎很近了,他虽然最终射死了虎,但虎也使他受了伤,我们可以想见,这是一头虎,如果有两头虎,李广还能活着离开吗?
到了前119年,刘彻下令卫青、霍去病向匈奴展开总攻。李广屡次请求出征。刘彻觉得他已经老了,不准。后来,实在烦不过李广,勉强答应,命李广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出边塞以后,卫青抓了个匈奴俘虏,得知单于所在地,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读如义基)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有些迂回绕远,而且大军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势必不能并队行进。李广请求卫青说,领导啊,我是前将军诶,如今却让我改从东路出兵,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有机会与单于对阵(前166年从军,到前119年,李广从军47年,军龄48年,读之感慨),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率军出发之前,刘彻曾经专门私下交待,老李广实在是年纪太大了,最主要是他命运乖蹇,如果让他直接面对单于,只怕会坏事儿(原文为“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爵位,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阵,故把李广调开(公孙敖曾经救过卫青,详见拙文《大将军卫青:从家奴到将军》)。李广当时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卫青收回成命。卫青于公于私都不可能答应他的请求,命令长史发文书到李广军中,催促李广回去,执行命令。李广一肚子火,也不向卫青告辞就起程了,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奈何军中没有向导,数次迷失道路,落在卫青大军之后。直到卫青与单于决战之后,回军渡过瀚海沙漠,李广和赵食其还在沙漠南侧晃悠呢。李广谒见卫青后,就回到自己军中。卫青派长史(秘书长)带着干粮和酒送给李广,顺便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要给天子上书报告。李广不理,自是心中有气。卫青也恼了,让长史责令李广的参谋人员速到大将军幕府核对情况。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现在我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手下说,老夫与匈奴征战一生,大小阵仗七十余次,此番,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打算与单于对决,可是大将军又让我从东路出兵,道路迂回绕远,偏偏我又迷路,这特么就是天意啊!老夫今年六十多岁了,岂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羞辱!(指行军失期,回长安后将面对司法刑讯。)于是拔刀自刎。李广军中的所有将士都为之痛哭。就连老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都为李广落泪。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判为死罪,花钱赎罪,降为平民。
【老爷子征战一生,令人敬佩】衣赐履说:李广,前166年从军,前119年自杀,从军四十七年,算他十八岁当兵,享年当在六十五岁上下。讲真,这个岁数,即使换了你我是汉武帝,也未必会派他出征。从前述李广的战绩来看,个人勇猛,没有问题,单打独斗,也没有问题,但真正到战场上,不是人少撞见人多,被匈奴围歼,就是迷路找不到北,这对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来说,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卫青、霍去病都是深入匈奴几千里,霍去病更甚,两人都立下赫赫战功,未见迷路、被人追着暴打的情况,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李广运气不好,恐怕更应该检讨李广的带兵打仗思路和方法。李广和赵食其两军合一,走东路,绕远、水草少,这些都不说了,只讲为什么没有向导?即使是大将军卫青有意刁难,把李广部和赵食其部的向导都抽走了,难道李老爷子自己不能去找个向导吗?也许我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样指责老爷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也不能理解,不带向导就出发,数次迷失道路,卫青仗都打完回来了,李广他们还没进入瀚海沙漠。总之,说破大天,李广这次表现实在是让人无法为其美言。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李广没能封侯的原因:
一是李广斩匈奴首级数未达标。前面我们多次讲过,秦汉行首功制,即以斩敌人首级数量论功,对个人而言,看你砍了几个敌人脑袋,对统帅而言,要看敌方和我方斩首数的净值,我方斩敌数多于死亡数,则有功;反之,即使打了胜仗,也未必有功(详见拙文《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卒原来是为了给兄弟们谋福祉?》。因此,李广虽然与匈奴作战几十年,但斩首数一定是不够,才没能封侯,这是硬杠杠,没办法的。
二是李广作战喜欢行险,且没有后续应对措施。我们在《汉文帝一句话点燃少年李广的封侯梦》一文中讲过,李广带一百个骑兵去追三个匈奴射雕手,竟然碰见匈奴几千骑兵,李广出发前,根本没有任何接应计划,甚至,他的手下都不知道自己的主帅去了哪里!这一次,李广靠勇敢沉着的表现,让匈奴误会汉军还有大部队,于是自行撤退了。这故事似乎是在夸赞李广的临危不乱和高度智慧,李广本人恐怕也会沾沾自喜,但你总这么行险,迟早要吃大亏。我感到,李广之所以数次被匈奴包围甚至生擒,与他这种性格和作战方式有很大的干系。打仗当然需要冒险,但那一般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偶一为之可以,但如果总是这样,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可以对比过去的一些名将,白起、王翦、李牧、韩信,等等,有哪一个是动不动就兵行险着的?又有哪一个是动不动就被敌军所围的?一对比,就知道,李广的打仗能力,是没办法跟那哥儿几个比的。
三是李广可能真的命不好。武帝刘彻是个非常迷信的人,说实话,他也算是三番五次给了李广机会,但李广从来没有建功,甚至全军覆没、本人被俘,因此,刘彻才会认为李广命运乖蹇。换个角度讲,即使是个混子,只要命好,也能封侯。比如,李广的堂弟李蔡,就跟着卫青打了一仗,封侯;儿子李敢,跟着霍去病打了一仗,封侯,偏偏李广就没赶上机会,命不好,呵呵。
那么,为什么李广的名气这么大呢?
因为,失败的英雄最具审美意义。李广如此,项羽如此,包括被砍了头的关羽,后来都被封了王了。另外就是,文人们特别愿意讴歌这样的存在,写卫青和霍去病的,就不多;写白起、韩信,则表达的主旨不在打仗,而在他们冤死。另外,文人们最好的作品,往往是失意时的作品,李白如果真当个宰相,诗词恐怕得减少一半,而且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说白了,文人在讴歌李广、冯唐之辈时,与其说是写他们,不如说是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失意的文人写失败的英雄,想想这感染力得多带劲儿!都说乾隆爷写了四万多首诗,都是白菜萝卜的水平。那当然了!如果他跟南唐后主似的,被人俘虏个二三十年,再眼看着最宠爱的妃子被人抢走,最心爱的儿子贫病而死,此时,再看他的诗!呵呵。因此,老李广正因为“难封”,才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史上一个美学符号。
【悲情英雄李陵】再啰嗦两句,李广身上有一种“二”劲儿,这种劲儿在文学上具有美感,但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意味着失败。他的这种劲儿,儿子李敢、孙子李陵身上都有,李敢因此被霍去病射杀,李陵因此被匈奴俘虏,最终导致李氏被汉武帝诛族,令人扼腕。
李陵之事,我们后面还要细讲,这里简单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他“二”。李陵带兵打仗,相当厉害,我感觉可能还在其祖李广之上,但“二”劲儿也在其祖之上。李陵戍边,向武帝建议,打算北出匈奴两千里,带五千步兵配合贰师将军李广利作战。刘彻说,恐怕不行吧,骑兵都给李广利了,你要去,我没有马给你诶。李陵胸脯拍得山响,说,没事儿,我这五千步兵很牛逼,足矣,不需要马匹。刘彻本来就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一听李陵这话,无比兴奋,立即批准。于是,就有了后来李陵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铁骑血拼、兵败投降的惨事。如果李陵没那么“二”,我们可能少了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故事,但至少他们李家应该不会被武帝诛了族。
特别申明:我对李广、李陵的人品、气节、勇气都是十分景仰的,至于作战能力,则是根据史料就事论事。我对他们的“二”劲儿,并非有意贬低,而只是描述他们的性格状态。也许,没有了这个劲头儿,英雄也就不成其为英雄了。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