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52608/8da53f083821c8f1.jpg)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做的“营销创意案例分析分享群”里,有群友提出了这个问题,刚好,最近和新进群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发现很多人要么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将要转行,要么是也即将面临类似的问题。
之前就说过,这个号会写我认为对大家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对这类问题的思考。
待过人民日报,也待过两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所以我想,对这个问题,还是有点经验可以说说的。
因为群里的朋友多是“运营”和“营销”人员,所以先从这两个职位谈起。
-1-
模糊的“运营”和“营销”
在我看来,“运营”和“营销”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因为刚好两个职位我都做过,也都是互联网行业的运营和营销。此外,在最近大量的接触营销案例,给客户做方案的过程里,也是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想法。
事实上,只要你能达成公司和业务想要的效果,完成公司交代的事情,是运营还是营销,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
科学系统的营销也需要常规的内容产出,文案撰写,做品牌传播的时候也会需要活动策划,爆点推广,针对用户也需要进行画像分析,为前面两样提供靠谱的依据,这些和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有很明确的区分吗?而如果是在一家人数少的创业公司,这些活恨不得就让一个人干了,那这个人到底算“运营”还是“营销”?
只有在大公司,才会有非常具体和明确的职务区分。
之前去京东面试的时候,他们的3C事业部无线运营岗,细致到HR都没弄明白这个运营是干嘛的,只有他们的用人部门主管很清楚这个岗位是要做供应商这块的采购业务以及各类产品的上线活动。
但是他们的招聘需求形成文字之后,看起来却是市面上常规划分的,有活动和内容运营经验的人就能干的,以至于面试的时候发现非常不匹配。
对于面试者来讲,这是很懵逼的,但公司大了,就一定会出现上面这种类似的问题。因为只能用文字、邮件来沟通,一个HR每天背着沉重的招聘需求,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弄明白这个职位到底找的什么人。
-2-
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区别
其实去大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这必然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
但因为题目里写的是“有一点运营经验”的运营,对这个信息其实大概能判断出,ta干过初级的运营执行工作,比如内容的撰写,基础的活动运营,了解一些用户调查和分析的手段,但是对这些技能的背后,怎样整合成系统的运营策略,怎样为公司的整体运营规划主动做好配合,其实是不清楚的。
简单概括起来,应该是,有个人带着我,或者有一套规则教我去做事情是没问题的,但让我自己去做事情是有难度没法保障结果的。
而大公司,刚才提到的跨部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这样的运营人员来说,倒没什么影响,因为标准化可以教会他们怎样做事情,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当然,伴随而来的,也是“你只用干好份内活,其他事不用操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就不多,我之前在“人民日报”就是这样。
创业公司而言,虽然人少活多,看起来成长的机会大,但是这个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你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很快的把一件你没做过的事,在短时间里迅速的掌握,并拿出看起来专业的成绩。
创业公司人少,所以沟通交流会比较便利,也能参与到整个产品、业务的理解中来,这些机会在大公司,就比较少有。但也因为事多杂乱,所以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很高。
同时,虽然人少可以随时交流,可是活多啊,直系主管也未必有太多精力来教你啊!
再加上众多的创业团队,业务不同,出身不同,阶段不同,进入怎样的部门,碰到怎样的主管,也比较靠概率,虽然通过前期的调查行业背景、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创始人的平常言论,可以提供一些依据,但这方面的分析能力,也是很考验人的。
-3-
判断力
一个人,在行业积累时间不够长的时候,对整体的局势把握,对技能的理解程度,其实都是比较弱的。
在我看来,也就是“判断力”会比较差,因为积累不够,他没办法做到具体正确的判断。
而且这个时候,他也常常是想不明白自己要什么的,会非常迷茫。
这个时候,如果大公司和创业公司都可以去的话,我会建议去大公司,无论是将来出来创业的时候,有更好听的背景,拿融资时能添一份筹码,还是更稳定的福利薪资保障,以及更好的职业素养的锻炼。
一般而言,大公司提供的是一个比较标准化,比较能够保证基础水准,也比较安稳的环境。
而创业公司,则是一个更拼个人综合能力,特别是成长能力的战场。
有的人确实可以在一开始,就能够很快的培养出较强的综合能力,可在我呆过的公司里,也见过高薪低能的创业高管。
没有判断力的时候,逼自己一把,去创业公司去磨练一番也未尝不可,只是别磨了之后发现不适合,反而把自己给磨钝了。
以上纯粹是个人见解
疏漏之处
欢迎来评论区拍砖
文章写于15:35
完成于16:31
今日完成“一小时写作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