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在渐渐老去,一日日,一年年,年轻力壮时感觉不到,年纪越大,这种感觉就愈发强烈。衰老是谁都无法抵抗的事实,在我眼里,它与成长、死亡是意义相同的词语,是每个生命体必需经历的旅程。我有时看着孩子日渐长高的个头与逐渐强壮的身体,会陷入莫名其妙的沉思。我不知道自己在思考些什么,仿佛看到了如他这般大时的自己,也仿佛看到了坐在轮椅上对我微笑着的奶奶,又或者想起了爷爷去世时家中大门上的那一道白幡。在我想到这些的时候,没有丝毫的悲伤,也没有任何情绪的起伏,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尽头,又仿佛那条路还很长。人啊,终究是奇怪的、纠结的,总是想很多,到头来又有什么用呢?该来的都会来,迟早而已。
昨晚孩子睡到半夜时醒来大叫了声“妈妈”,这一声令熟睡的我瞬间清醒。紧接着他钻到我怀里惊恐的告诉我“妈妈,我做噩梦了”,我连忙说“别怕,妈妈在这里,能告诉妈妈你梦到什么了吗?”“我梦到我的妈妈不见了,来了一个假妈妈,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你了”“宝宝放心睡吧,妈妈会永远陪着你的,没有什么假妈妈,妈妈爱你”“妈妈,我也爱你,可是妈妈,我还是很害怕,为什么天还不亮啊”说着,他小小的身体又往我怀里钻了钻,把我搂地紧紧的,仿佛我随时会离开他一样。我能感觉到他的确很害怕,他的小脑袋缩在被窝里不敢出来,我亲了亲他的额头,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他这才渐渐地睡着了。
我说不出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孩子这么小,他此刻是如此需要自己的母亲。而我的旁边,却睡着另外一位妈妈,那是我的母亲。可能在我像孩子这般大时,也与他一样吧,喜欢依偎在母亲怀里,那样依赖她,那样喜欢她,那样尽情地表达着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喜爱。可等我成年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那个童年时百般需要疼爱的孩子似乎变成了我的母亲,只是,母亲的眼神啊,永远追随着的,却是她的孩子。
我前几日忙的一塌糊涂,有一晚加班至十一点多,回到家时竟发觉屋内客厅的灯还亮着。我本能的唤了一声“妈”,可这一声刚出口我就后悔了,母亲可能已经睡着了,我这样唤她可能会将她吵醒。我顺着灯光从门口探头望过去,母亲歪着身体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她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盘切成薄片的橙子。母亲此刻呼吸均匀,这个姿势可能睡了有一小会儿了。
“妈,我回来了,你回床上睡吧”,我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哦,你走时没吃水果,我给你切好了”“妈,我知道了,今后我加班你千万别我了啊,你这样睡着感冒了怎么办?”“没事的,我这就去睡了啊”。
母亲习惯了等我,每次我加班她都非得等我回来才肯去床上睡觉,从我读高中那时起,母亲就一直如此。我写作业,她要么去忙活家里杂七杂八的事情,要么就坐在我旁边织着毛衣,无论什么时候,母亲总会在桌上放上一盘洗好切好的水果,她知道我喜欢吃。
身为人母,我能体会到父母恩情的深重,也更知父母爱我如生命。
这几日Papi酱在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里对家庭关系的一场排序引发观众激烈的讨论,她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她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赞同。可是,这场排序令所有的父母都惊慌了,他们没有料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竟是如此靠后。毕竟在他们心中,孩子才是永远排在第一位且永远Bulingbuling闪闪发光的NO.1啊,这样的答案,对他们来说太残忍了,节目里在场父亲眼神之中流露出的失落是显而易见的。且不论Papi酱的观点是否能代表大多数年轻人,因为观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的事情,况且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多,每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都会发生变化。
但就绝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不对等的。从我们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我们仿佛就拥有了一种属性,我们余生的目光啊,都将追随着眼前这小小的人儿。孩子在时,我们会忍不住地追随着他的身影,孩子离开时,我们又时刻惦记着他是否开心快乐,也会担心他可能会遭遇的困境,我们害怕与孩子没了共同语言,甚至想追赶他们的脚步。
哪怕我们都明白,孩子的每一次成长,都是与我们的一次道别。从他蹒跚学步、到背着书包离家求学再到结婚生子、组建自己的家庭,从他呀呀学语、一刻不肯离开自己的母亲到不再与我们分享他的秘密、却愿意将这一切告诉他的朋友。孩子长大了,离开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身为父母,这份关心是身不由己的,有时我们甚至会忘了自己。
可是,我们如此,我们的父母呢?
孩子越大,离父母越远。这根本不是地理概念上的远近,而是心理上距离。龙应台《目送》里的那段长长的话令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位等待孩子回头的母亲,而我的父母,却永远在等着我回头看他们一眼。
“我家那闺女”里高亚麟对“为什么父母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催婚”的问题,给出了让人泪奔的回答:
“父母在,你今年30岁,你不会琢磨,到了60岁,你也不会想,因为你老觉得你前面有堵墙,挡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可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你开始能清晰看到你人生的尽头。
为什么老人会喜欢催你,唠唠叨叨的,因为看到了死神,他们觉得日子不够了,他们害怕自己的步子赶不上了,所以他们就急切地想做那些没完成的。
父母在时,我们还能做一次孩子,父母没了,看着我们的,只剩挂在墙上的那一幅遗像。
养儿方知父母恩,回头看一眼他们吧,他们人生剩下的时间里,讨论的全是你,惦记的也全是你。
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