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述意
立意虽好,但如果表述方式不好,手法用得不高明,也难以写出好诗。述意就是采用什么词汇、语言、句子和采用什么手法和手段来对主题进行表述。
诗词|学习笔记之九--绝句的述意常见的述意的方法:
1、 述意要美,遣词用字要力求美。
如:七绝:《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人寒秋之夜借宿于姑苏城外的游船上,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抓住最能感动心弦的几个画面来写,一句一个画面,而这首诗的主题词只是用了十个字:霜月、渔火、钟声、乌啼、愁眠。作者却能把它有机的联系发挥,勾出了一幅生动的《枫桥夜泊》图。全在于立意的准确、述意的精致和用词用字的凝练才刻画得出深秋之夜的宁静美,使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
写诗词,不用挖空心思寻找华丽的词藻堆砌,更不应用一些生辟难懂的字和词。什么是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美的本质就是朴素和自然,如果脱离了这个本质,就谈不上美了。
什么是美的字、词、句?美的字、词、句可以使读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立即形成对作品的认同,并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而产生愉悦、满足和可以自由地拓展想象等美好的感觉。
字、词、句都是为主题思想服务的,所以,它们的美也是和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能在某首诗中感觉很美的字或词或句,在另一首诗中,由于和主题游离脱节,也就不美了。唐诗作为一种特定的概念之所以如此被人如此推崇,并成为后世诗人模仿和学习的典范,正是因为它一扫魏晋时期诗歌一味追求词藻华丽之风,贴近自然,贴近社会,重视作者情感的自由抒发的缘故。
2、炼词炼句,惜字如金。
由于绝句有字数极限,不能像律诗、古风那样尽兴、尽长地随意发挥。它需要浓缩、凝炼、收束。既要在限定的字数范围内完成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又要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就必须是“惜字如金,字字千钧”。所以要求一定要炼句、炼词,甚至要炼到每一个字。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说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感觉“到”字还不能完全表达“春风”的本意,于是连续换了十几个字,什么“过、返、入、满”等等都感觉不满意,最后想到了“绿”字,只有绿字才可以把春意活生生的表述出来。古代名人尚且如此,具体到我们写作时更应该炼句炼字。如何炼?这需要读很多的书,丰富词汇、巧用词汇。多读还要多思考,思考后还要反复推敲,才能练出功夫,才能做出好诗。
3、出人意料。
一个普通的,没有特色的主题,如果述意手法出人意料,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写出好诗。
如:七绝:《砂轮机》
飞轮转去几多春,
依旧吞砂棚下人。
方正随风磨已尽,
一生锐气散为尘。
这首诗的立意很简单,就是说岁月消磨人的锐气。这个主题并不特别,诗也不少。但此诗借一种机械设备“砂轮机”来诠释主题,确实有点出人所料。但细想想就会体会到作者述意手法高明之处。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说主题,而是借物说话,托物抒情,巧妙地利用砂轮机工作时人所共知的特性和境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想,阐明主题。
4、虚实结合。
如:《画松》
唐·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
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有人画了一颗松,请景云在画上题诗,如果从松树枝繁叶茂,迎霜傲雪去写实,那就很一般了。但作者在首句点题“画松一似真松树”后,笔锋一转,说似曾见过呀,想起来了,曾经在天台山见过,石桥南畔第三株便是。三、四句把松树的位置说得如此详细,好象是在写实,其实不然,在很多诗中,天台山只是仙山的象征,并没有实际地理位置的概念。松树是实,画中的松树是虚;石桥南畔第三株是实,天台山又是虚。正是这种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述意手法,成就了这首好绝。
5、富于想象和联想。
如果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这样的述意就会显得呆板和苍白无力。比如说送客离别的主题,如果只是说离别的伤呀、苦呀、愁呀什么的,这样的述意手法就很低级。古人送别时有折柳赠行人的习惯,因此一些诗就将送别和赠柳联系在一起。
如:《折柳枝》
唐·施肩吾
伤见路边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不说伤离别,只说伤杨柳;不说离别多,只说折枝多。这就比直接述意高明了一层。王之涣的《送别》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这首诗也没有直接说离别之苦,而是借柳枝被很多人攀折间接地表述主题,构思很是巧妙。有的诗人不仅将离别和春柳联系起来,还进一步发挥想象。
如:《送别感赋》
清·刘絮窗
理罢云鬟展转思,
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
只向东风赠别离。
这首诗明显地也是把赠别和春柳连在一起,但这里却是把诗想象成了春柳,感叹“近来诗句”都是送别的内容,这就在想象力上更进了一层。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李诗的联想就更进了一层,后两句不仅由别离想到了柳枝,更因想到了杨柳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春风与离别这两件本不相干的事连在了一起。诗人因送别时无青柳枝可折进而想到是春风也知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枝发青。这是何等奇妙的联想。一个“知”,一个“不遣”,把本来无生命的春风写的有情有意,极大地加深了主题的厚重感,贺知章的《咏柳》也是想象力极强的一首绝。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想象成了巧剪,裁剪出那么细致的柳叶,这样的诗,可以给读者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想象和联想是述意方法中的上乘之法,让想象和联想之翼舞动起来,你写的诗就会生动起来。
6、努力打造警句。
这是述意中最难的事,一首诗不可能通篇都是佳句,但如果绝句的四句中有一句或两句可称为警句或佳句,那此诗也可以说是上乘之作了。象“春风又绿江南岸”、“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都可称警句或佳句。就是通常说的“诗眼”,读后不禁使人豁然开朗,拍案叫绝。
打造警句,是诗者毕生的追求。
述意不限于以上讲的方法,只要能最好地阐述主题,一切奇思妙想都是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