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演冯小刚患有白癜风,在公众视野里,他经常头戴鸭舌帽,将面孔遮挡许多。在我们常人看来,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什么样的名医和特效药搞不到呢?但是,白癜风的顽疾依旧如故。
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他对白癜风的感悟:“我为什么要同疾病斗争呢?我是可以与它和平相处的呀。”冯小刚说:“现在,我在疾病面前,很乖。”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把疾病视为敌人。对待“敌人”,就要“抗争”、“征服”和“打败”。而且,我们坚信,人定胜天。
我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愈疾病的难题里,我们为此终日烦恼,偏执纠结,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或者说,就算解决了,可能也不再有意义。
除了白癜风,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还有很多,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恶性肿瘤……
对待疾病,是“征服”还是“共存”,这是个问题。
“自大源于未知”。当我们认识到,在疾病面前,我们即便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与疾病和平相处,尝试与疾病和解,把它变成朋友。这是一种生存智慧和处病哲学。
我们要了解这位“朋友”,摸透它的坏脾气,寻找应对策略。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带病生存”。
它不是消极地对疾病的妥协退让,而是经过积极地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病情长期稳定甚至趋于好转的状态下,人们为了追求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对自己的一种接纳与原谅。
当我们开始接受与疾病共存的现实,才会停止哀怨,真正开始理智思考和积极改变,生活才会一点点转向明朗。
-2-
临床中,很多病人在得到无法治愈的疾病的诊断时,听到医生告诉自己,即便终生服药,也只能稳定病情,减缓并发症发生的时候,心里是难以接受的。
每个人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轨迹。但是我们很难接受疾病和死亡。并想当然地认为,以我们的科技力量,可以达到无病状态和延缓衰老。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的进步,让人们的平均寿命有了大幅提高。以北京为例,由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的50多岁已经增加到现在的接近80岁。
疾病的产生不仅与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有关,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寿命越长,接触的不良因素就越多,当累积到一定时间和量,疾病就会必然发生。
我们既要长寿,又要不得病,这是不现实的。
据欧洲的某家权威机构报道,他们曾就6000位本以为“无疾而终”的90岁以上的老人遗体进行解剖,结果发现,这些老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疾病。其中10%的老人还身患恶性肿瘤。但他们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整体的功能衰竭。
这些长寿老人,我们表面上看是“无疾而终”,实则是“带病生存”。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以各种检验指标为依据。所以,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把仪器的数据化测量作为检验身体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
为了达到所谓的健康,我们会汲汲于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纠正指标的偏差,而忽略了影响健康的更重要的,比如情感、心理、社会等这些因素。
这样的健康观,往往导致当人们遭遇生理的退化,疾病和死亡的逼近时,便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包治百病,起死回生之药,并认为科技的力量可以满足这种奢求。
-3-
“你没有能力阻止天要下雨,但你可以带伞。”
被贴上疾病的标签后,最痛苦的是,人生角色将发生转变。以前能做的事情不能做了,能吃的东西要少吃了,生活节奏要重新调整了,例行服药检查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这时,疾病带来的不仅仅是躯体的痛苦,更多的是来源于心理、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
有的人产生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吃不好,睡不好,为疾病而焦虑抑郁,每天纠结于症状和检验指标的波动变化。
有的人看似重视,每天沉迷于各类养生保健,所有与疾病有关的方法照单全收,慌不择路,有病乱投医。
有的人偏听偏信网上或伪专家的神医妙药,花大笔钱财买保健品,浪费金钱不说,反而加速病情变化。
……
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对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影响。这时,我们要学会把心放下。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学会与疾病共处,这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必须强调的是,“带病生存”不是消极被动,任由疾病发展,而是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基础上,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回归相对正常的生活。
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固执于征服疾病,有时是一种执念。“带病生存”,是在疾病与人生意义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我们要学会把人生的着眼点从疾病的本身移开,放在如何更好的“生存”上面。
我们要懂得,人生不仅有疾病相伴,还有更为广阔和精彩的世界,那里有美丽的风景,有醉人的花香,有曼妙的诗画,有旋律的悠扬、更有浓浓的亲情和快乐可享。
这种移情于疾病以外的世界,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调养心情、释放压力,读书学习、运动健身、合理摄生,这些都可以提升免疫力,让身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良好平衡状态。
现代医学早已经强调了疾病全面综合治理的重要性,而不仅仅将责任赋予医药。
与疾病和平共处是一种生存智慧,毕竟,生活得更有质量,获得更多的人生快乐,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