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问我最讨厌哪一句中国古代谚语,我一定会回答这一句:
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个“棍棒"不仅指身体暴力,还包括语言暴力。
愚钝懒惰的父母把这句话当成自己“无脑教育”的绝对利器;
情绪极端的父母把用这句话当成发泄自己“戾气嫉恨”的完美借口。
国内的部分父母总信奉一种诡异的教育逻辑:
打压他 = 激励他 = 知耻而后勇 = 锻炼了挫折承受能力 = 好孩子;
鼓励他 = 让他骄傲 = 没有压力就没动力 = 自满自负 = 坏孩子。
但事实上,很少有孩子因鼓励而自满,而处在打压中的孩子则更容易因无限度的讽刺破罐子破摔。
更有些父母,在社会中找不到尊重和存在感,就仗着自己是生身父母,在孩子上找寻绝对权威带来的快感,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
导致很多人的一生在童年时就惨遭“腰斩”,成年后的那个他,虽然和身边的正常人一样说说笑笑,勤恳工作,却始终不再是健康的人了。
人生的某一部分,被永远地困在了那个晦涩暴戾的童年中。
2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前几天,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摧毁一个孩子有多简单?
没想到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网友普尔的评论:
和谐的家庭孩子,向父母讲述肺炎有多可怕时最多是这样:
最后是这样:
而处在打压式教育、发泄式教育中的孩子可能就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
网友
@欧豆豆
我从小被打到大,被父亲或母亲天天说傻子,没出息,没本事。甚至在外人面前(不管是谁)对着我冷嘲热讽。我仍旧清楚地记得我被我爸打到流鼻血不是一次两次了,严重的时候被菜刀抵着脖子的时候也有那么一两次的。
不过我都习惯了,大不了我不回家就是了,我出于尊重父母的原则,我不能怼回去我躲着就是了。
网友
@借我你的枪
我爸就是这样。他对我从来只有批评、责怪、挑剔,从来没有任何精神鼓励。
他美名其曰:“怕你骄傲。”
现在每天都很煎熬。人前快乐,其实只有自己一个人时才觉得自由些。
网友
@热爱生活的小丽子
我爸也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在了。
我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和爸爸一样的性格。总在日常生活中讽刺我,就连点个蚊香也会说:我就看看她今天还能把这个蚊香点着了?
现在快三十岁了,工作中总自我否定。老公面前也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老公不爱我了。每天都在自我怀疑和否定。
网友
@miumiu
就是这么长大的。小时候只是稍微活跃、淘气、有想法而已。但常常因为想法不同而被父母冠以“不听话的孩子”之名。直到现在,爸妈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从小到大,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妈妈骂过我:不听话长大后会犯罪、吸毒、卖淫。我当时震惊了,至今历历在目。
当然也有开心快乐的时候,可是,我都没记住。只记住了被骂的内伤。
网友
@一蓑烟雨
我爸妈对我就是这样。似乎我忍不住也会对孩子这样
网友
@匿名用户
我永远记得一个5岁小孩拿着一把杀猪刀向着自己的脖子,却又不敢割下去的样子。
3
父母是我人生的专业“差评师”
湖南卫生曾上线过一档节目《少年说》。节目组走访了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特别搭建了一个“勇气台”,鼓励大家来喊话。
有一个女孩说,妈妈总拿自己和别的同学比,这让她很受伤。
她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你这么差,怎么会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妈妈一定是先说她很差。
孩子问妈妈:那你为什么老打击我,看不到我的努力? 妈妈的回答:“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孩子说:“不是啊!这种打击已经让我开始否定自己了。”
但是,即便女孩已经委屈得哭出来,她妈妈依旧不能体谅她的想法,全程居高临下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你应该这样做才能事半功倍……”
“我是为了你好……”
看到这里已经完全感觉到女孩说不过妈妈,但她最后又挣扎了一次:能不能别老说我做的不好。
结果,老妈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和方法论。
“我看到你的闪光点了,同时你真的要去改,要去实践,才能够有效果的,不是说我只肯定你,你就可以出得了效果。”
这种一轮轮被敲打回去的窒息感受,让孩子彻底崩溃了,哭着跑下了台。
到底有多少父母再以贬低的方式“为孩子好”?
你以为贬低会让我成长,但贬低只会让我自卑;
你以为教育就是打击,其实打击只会让我自暴自弃;
你以为有压力才有动力,但你给的压力实在太重了,只会把我压垮。
父母的爱是人生中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爱的来源。是一生温暖的底色,失去了这份底色的孩子很难拥有爱的能力。
在任何情境中,一味地贬低孩子,褒扬他人都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一种消极力量。是逼亲人告诉你:我这一辈子就这么大本事,我没出息。一辈子都不会有。
还记得去年正在上高中的表妹突然哭着给我打电话。我问她怎么了,原来是她们学校组织一个免费的短期(一天)旅行,旅行目的地就在附近的自然景区里。是自愿参加的,学校希望同学踊跃报名。
表妹就很开心的跟她爸爸说了这个事,可没想到她爸爸听了直接冷冷地甩了一句:学习好的人才能去玩,你去干嘛?
听了这句话,我表妹像被人用凉水从头泼到脚,心都凉透了。
没等她作声,又听她爸爸来了一句:“别以为你全班前五就可以骄傲了,看看人家年纪第一。跟人家比,你就是个狗屎。"
说到这里,我表妹哭的更大声了。她说她从小到大就没自信过,父亲总骂她蠢、是猪。她听着这些话感觉自己整个人就像一只蛆。甚至都变成蛆了,还要被他爸爸翻过来拿着打火机用火烤。
她说感觉自己自卑死了。
从来不敢大声说话。初中有一次升旗仪式上的朗读,明明她那次考试成绩最优秀,但因为胆小自卑,一上台讲话就发抖而错失了机会,换成了边人。
老师笑她:勇敢点,不要怕。她一下哭地更厉害了,不是因为胆怯,而是因为听了老师的话不由地想,要是我爸爸也能鼓励鼓励我多好。
那天放学后,她一个人蹲在路上哭了好久,但她没有跟家人说。
父母本应是我人生第一位“好评师”,如今却成了我的专业“差评师。”
父母的把所有人生的“差评”都给了我,从此我再也不相信“好评。”
4
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只能出现伤心的孩子
24岁的小夏,曾经这样描述自己:
今年24了,却依然不懂什么是温暖的父爱。
上小学的时候经常挨打,都忘了什么原因。以至于很多年后,听不了别人说“打”这个字,不然会非常尴尬。
比打更伤的就是被辱骂。什么猪狗不如啊,畜生啊什么的,后来习惯了,就对着他大喊:我就是猪狗畜生,我愿意。
再后来上了初中,从原来单方面的被打变成了吵架与被打的更惨。
那时候会偷偷的看一些课外书之类的。有些书都是借的。他一本本的撕。以至于后来我的朋友们再也不借书给我,我也没有钱去偿还他们,因为我从小到大没有一分零花钱。
因为没有零花钱我小学的时候还偷过家里的五毛钱,被打了两天,后来他在很多地方故意放钱看我还会不会偷。
初中那时候有一次懒床,被他拖到地上骑着打。可能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画面。
我甚至不知道他打我的目的是为了发泄还是为我好。
后来再大一些,我上了高中。我就变成了彻底的被打与强烈的反抗。曾经想过自杀,用手砸碎过窗户,自残,然而都没能发泄那种恨。
现在长大了,也尽量去避免争执,避免争执的方法无外乎就是少交流少说话。我们从来没有过谈心的交流。在他眼里我永远什么都不懂。按他的话说就是,“你说话跟放屁一样”。
家里的所有人都劝我,对他好一点,跟他说说话,他如何如何爱我如何如何想我。
我爸的确对我很好,他可以随手给我很多钱花,在我不跟他说话的时候总想没话找话说两句,我有事情给他打电话他总是非常高兴。但这并不影响我在家超过一周他就依然会骂我骂的很难听。
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便养成了回家观察拖鞋的习惯,只要门口有他的拖鞋在,那就说明他不在家,我就会特别开心。
我无法违背自己的心。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有权利在没有身体和精神暴力的环境中长大。
“打孩子是为了他好”完全是两码事,正因为这样的思想一直存在,“教育”和“打孩子”,乃至“家暴”之间的界线在一些人眼中才会显得如此模糊。
人一旦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代表他打心底已经开始相信“除了动手我再没别的办法管教好孩子”了?
5
过去不能改变
重新抓紧未来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关非常关键的:家庭不仅创造了孩子所在的世界,还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应该怎样被诠释。
最近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杨烁的教育方式备受网友争议。
长得很好看的孩子,在杨烁的教育下硬是成了一个低眉顺眼,笑不出来的小号“苦瓜脸”。
就连向来以火爆脾气著称的陈小春都忍不住说:他好像太凶了吧。
同为嘉宾的包贝尔更是直接把杨烁和孩子的击掌,当成杨烁在打孩子。足见杨烁“严父”形象的深入人心。
杨烁也曾上节目坦言过儿子对自己的感情:
孩子玩游戏玩得特别好,他就打击孩子:你有我玩得好吗?
“没有?”
“好。别玩了。”
这样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我想不出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消磨孩子对事物的热情外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杨烁,你对他讲这样的话,想达到什么目的呢?
杨烁在节目上谈过自己也是父亲从小打到大,甚至用了“告他”这样的词。
但是他没有脱离这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而是把这种“暴力”传递了下去。
难道,所有有原生家庭创伤的孩子,未来只能负伤前行,或者成为下一个“暴力”的继承者吗?
其实不是的。
我们无法选择童年,但我们可以选择重新面对人生。
著名女星陈乔恩也是从小被打,小的时候一听见母亲上楼的声音就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但她终究扛了过来,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并等来了妈妈的道歉。
即使她不会原谅她。
那么,经历了原生家庭创伤,并且在成年后依然为此的痛苦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在此,我引用知乎用户“朵拉陈”的回答,希望能对正在经历痛苦的你有所帮助:
1.承认我们的童年发生了不幸,承认原生家庭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我们对原生家庭的恨、爱、愤怒、羞愧、伤痛、挫败等情感,是降低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影响的第一步。人不可能自欺欺人地过一辈子,正视过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帮助我们回归现在和展望未来。
2.学会自己抚育(mothering)自己。既然我们的原生家庭没有能力抚育我们,我们就应该自己承担起照顾、安抚自己的工作。用我们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方式,跟自己相处。允许自己为应得却从没有得到过的快乐童年默哀,学会在生活的琐事上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常常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鼓励的话。要知道,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是一个漫长并且起伏的过程,为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鼓掌,也要原谅自己偶尔的失误。
3.有人通过重新塑造依恋关系来减低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一个冷漠的、暴力的原生家庭中,作为儿童的我们无法与抚养者建立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成年之后,我们通过发展一段爱情、友情或者与心理咨询师建立的职业关系,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
许多人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过拥有一个非常亲密的朋友圈、结婚、或者生孩子,重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人通过离家求学、移民、背井离乡打工等方式,控制自己与父母的物理距离,从而控制与原生家庭的心理距离。有人通过赚取经济上的独立,获得了精神上独立于原生家庭的机会。
允许自己哀悼失去的童年欢笑,心疼过去受过伤的自己,愤怒给予伤害的人或行为,是创伤愈合路上必经的过程。人生的路还很长,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