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习《社戏》,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是概括故事情节,在备课时发现八桂通的备课资源正好有一个参考,我也点进去做了一遍。在做的过程中,选择“停船吃豆”和“深夜返回”这两个情节的先后时,我有所犹豫,虽然最后选对了它的答案。于是,我也把它设置在上课的课堂活动中。但当时没有细想。
待上课时,一部分学生选择“深夜返回”在前,“停船吃豆”在后;一部分学生选择“停船吃豆”在前,“深夜返回”在后。我当时的“解释”是“停船吃豆”这么快就到“再谈吃豆”的情节了吗?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深夜返回”应该是深夜返回到家的意思。
一下课,有两位孩子就拿着书本跑上来找我论说,一位持A“深夜返回”在前的观点,一位持B“深夜返回”在后的观点。
B“深夜返回”在后观点的指出文中的语句,说赵庄看戏结束后,还有一段时间未到深夜呢,所以不能说“深夜返回”。
A“深夜返回”在前观点的也指出文中的语句,说赵庄看戏后已经是深夜了,所以应该是“深夜返回”,再“停船吃豆”才是。
我仔细看了看文章,好像她们说得都有道理。想了想后,说道:“如果把'深夜返回'中的一个词改一改可能就更符合它的情节顺序了。”
小A说:“应该改为'深夜返家'。”
我想了想,说:“应该为'深夜到家'更合适点。”“返家”和“返回”都还在途中,但是“到家”是表达到达目的地了,吃完豆后,小伙伴们确实是深夜才回到了家,因为“已是三更”。这样就没有争议了。
她俩都点点头,表示赞同。
其实,对于教参,我是有疑惑的。有时会想,这么多年参考书的一些解读怎么不订正修改一下呢。又想起了去年发给RJS公众号的石沉大海的请求解惑。但RJS只有它们自己的推送,却没有任何人解答我的疑惑。
所以,有时我很苦恼,尤其是备课文言文时,有些解读教参书并未解释很清楚,可考试的题目有些答案却是从教参里出来的。教学又要求跳出教参,而真正应试时它却没有跳出教参。这不是矛盾了吗?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