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58244/e2db4cfa4086d2ee.png)
傻逼校长,垃圾学校,残暴老师,问题学生……
如果没有那位怀揣教育理想的马修学监出现,也许“塘底”只会盛产流氓和罪犯,莫朗杰的音乐天赋也只能让其“魔鬼”心灵给埋没。
儿时能够拥有马修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幸运的,尽管他身上有很多缺点,但却始终怀揣教育理想,而且能包容、善发现、讲温情,既是黑暗中的方向,也是希望之光。
这是我看完《放牛班的春天》后在豆瓣上写的短评,是那一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再回过头来想想,依然觉得是马修改变了塘底的面貌,并且唤醒了莫朗杰的自然天性,他的出现使放牛班迎来了春天。
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又有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呢?
整体观之,我认为马修老师之所以能让一帮“恶童”改过从善、走上正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采取了与哈杉校长截然不同的奖惩办法,让学生理解了尊重与耻辱的真正含义,并在内心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荣誉感和羞耻心。
在马修到来之前,塘底与其说是一所学校,不如说是一座关押儿童的监狱,上至校长、下至老师,都一致认为对待这帮问题少年必须严加管教、决不能心慈手软,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采用了“棍棒教育”。
所谓“棍棒教育”,就是通过严厉的惩罚(如鞭打、体罚、责骂等)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或借助肉体的痛苦来促使儿童驯服。对此,塘底的校训最能说明问题——犯错-惩罚,这也成了管教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但是,我们从《棍棒底下出「逆子」》一文中了解到,棍棒教育其实是弊大于利的。对于儿童的任何管教,如果不能使他因做错了事而感到羞愧,而只是让他感到肉体上的痛苦,最后无疑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引发儿童的逆反心理。
影片中,哈杉校长就经常体罚调皮捣蛋的学生,强令他们擦地板、洗厕所、关禁闭,甚至有时还会把学生拖到办公室里来个“花式吊打”。
如此严刑峻法,最后效果如何呢?
效果就是,学生们都变成了奴隶!
在面临棍棒威逼时,他们会佯装屈服,可一旦棍棒消失、无人监管时,由于侥幸心理作祟,他们便会放任自己胡作非为,这不正是奴隶的脾性吗?
比如,那个因搞恶作剧把门卫大爷额头扎伤的小男孩就是如此,一开始他矢口否认自己的恶行,可当马修要带他去校长室时,他立马就怂了,果断认错,但他显然没有真心悔过,只是怕被吊打而已。
这时马修的处理方法就很高明,他答应男孩不把这件事告诉校长,以免去他的皮肉之苦,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马修要求他每天下课后不许捣乱并主动去医务室照顾门卫大爷,直到他痊愈为止。
于是,男孩下课后就去医务室帮忙照看大爷,大爷非常感激,还当着医生的面夸赞男孩善良热心,而且大爷知道他是个孤儿,不由心生怜悯,还告诉马修,他是个好孩子,只是需要被了解,仅此而已。
男孩弄伤了门卫大爷,却被大爷一顿赞美,他不禁低下头感到局促不安,同时内心无比羞愧,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件事也许会在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逐渐引导他走向正道。
比起棍棒惩罚,这种惩罚确实要温和得多,但它却能标本兼治。相对而言,棍棒所造成的痛苦只是对溃疡表面作了暂时的处理,并未触及溃疡的病根,只有发乎内心的羞耻感才能药到病除、斩草除根。
同时,这种羞耻感最好是孩子自发形成的,而非外力强迫产生。马修之所以让男孩去照料门卫大爷,就是因为这是他闯下的祸,应该由他自己来背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也体现了法国思想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后果法。
卢梭认为,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刻意感动。假如孩子故意犯错,造成不良后果,父母或老师就应该以孩子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 使孩子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
孩子一旦从这种自然教育中学会了爱好名誉、有耻且格,你就使它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好习惯,无论你是否在他身边,这个习惯都会持续发挥作用,协助他走向成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