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是现在每一个家庭的重点。但是我们众多家长不惜投入重金为孩子们选好学校、上重点班,请各种私教,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发现我们投入巨大精力和财力所培养的绝对不是利国利民的栋梁之才,反倒是多数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问题就出在重知识,轻德育,忽视了最重要的人格教育。
《说文解字》说,“育,养子使之善也。”
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让他向善、行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礼记学记》里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古人认为,学习容易犯四种错误。要么是贪多嚼不烂,要么是沾沾自喜;要么是轻视学习,要么是畏难不学。教学的目的就是纠正孩子们学习上的错误。
唐代韩愈在《师说》更是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书育人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孩子的行为和思想符合道德规范。保障一个人的行为不偏离道德轨道,不会出现大恶的行为。
但是现在的教育却有些本末倒置。在现在的老师和家长看来,得到100分就是优秀,德智体要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变成了学习好就都好。学习好,其他有缺点,也被忽视。品德好而学习一般的孩子成为不受重视的二等公民。
但是仅仅有高分的知识就可以成功吗?其实不尽然。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文化知识可能只占到成功的百分之十五,另外百分之八十万是做事的方法和思想。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事情虽小,但是也不要擅自做主。如果做了,就会有损子女的本分。
有事情要先请教一下父母的意见。不仅我们小时候要问父母,就是我们长大了,也要多请教父母。不要自以为自己有能力了,就瞧不起父母。认为他们思想落伍,没有学问,不如自己聪明。
其实老人经验丰富,做人做事也有分寸。遇到自己特别不能把握的事情,多请教一下父母,一定会得到好的建议,至少父母不会害你。很多人对父母尊敬,肯听父母意见,一般不会吃亏。想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特别是在很多感情和婚姻问题上,一定要听父母的意见,很多身边的教训足以让我们清醒。
常言道,“老人走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多;老人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多”这些民间谚语,肯定是很多人经过许多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作为年轻人,虚心向老人请教没亏吃。
孔融让梨,小事现美德
古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判他未来的成长道路。
《三字经》中说,“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东汉末年一个家喻户晓的道德典范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孔融的4岁孩子。
《后汉书·孔融传》这样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的事情虽小,却从中看到孔融身上所展现出来先人后己、心底无私的仁厚谦让美德。
防小错,谨慎行事立大德
普通人可能很少犯大错,但是会经常犯小错。但是小错不改正,也会酿成大错。
《 韩非子·喻老》中说,千丈之堤,以 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当老人告诫我们不要做什么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听取。
刘备去世前教导阿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说,你不要以为恶业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业小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些小事都做好,才能增长你的贤德和智慧。
物虽小,勿私藏
苟私藏,亲心伤
东西虽小,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你私藏了,父母知道后一定会伤心。
从小要给孩子这样的概念,无论东西大小,只要不是自己的就不能拿。小时候,拿个书本铅笔,大了就可能会贪污腐败,触犯刑律。
有些家长贪图便宜,认为孩子小,东西少,拿一点没什么。但是长久以往,恶习养成,由拿就变偷了。
正如高英培相声中说的“坐地炮”纵荣儿子偷东西,从一块煤球到偷炉子,到最后走上盗窃入狱的道路,哭之晚矣。而且学过佛教因果的都知道,偷盗物品,特别是偷盗僧众财务,必将生生世世堕入恶趣,不能解脱。
从小止恶习
张乖崖是北宋人,他做崇阳县令时,发现一名小吏偷了一文钱,下令严罚。有人认为处罚过严,小题大做。
他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他的话非常有道理,小钱积累多了就是大钱;时间长了,绳子也能断木,水滴也能穿石。
所以做人,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如果发现孩子哪里做错了,要立刻制止教育。帮助他坚决改正,这样他才不会酿成大错,他的道德才会不断进步。严格教育,才会把孩子引向一条光明大路。相反,小恶不断,必将铸成大错,毁掉孩子一生。
人的成长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美好德行和价值观的养成,首先来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你希望他成才,就严格要求;你希望他堕落,就放纵娇惯,任其发展。家长可以娇惯,但是社会不会。你没有教育的一课,社会最后都会补上,但是恐怕代价你会承受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