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读《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第六章关于情感评估的内容,特别想要记录并输出蛮久以来的一些想法。
这本不太容易读的心理学经典著作,让自己在情感识别及其诸多方面的缺失有了整理的方向,自我情感的混乱状况有机会朝向有序发现,这是目前我很需要学习并练习的提前自我情商力的一部分。
除了喜怒哀乐,你真的会识别自己的情感么?!先摘录部分书中原话:
情感:指的是被唤醒的任何情感状态和程度,是一种不连续的内在情感体验。
在最理想的环境中,个人逐渐获得一种感觉,即他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多种情感,但没有一种会是威胁到自我整体性。
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患者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的父母和看护者,要么(1)忽视他们的情感;(2)对他们的情感进行负面评价(你在自怨自艾);(3)以情感惩罚孩子(“我要让你为此而哭泣”):要么(4)对他们的情感进行错误的归因(例如,你真的不是嫉妒,你其实是爱你妹妹!)
只要对患者的情表示欢迎和感兴趣,治疗师就可弥补第一种过失;不加评价的指出患者的情感可减轻第二种过失的影响;鼓励安全的情感表达有助于第三种情况,准确的识别情感则对防止第四种情况。最有挑战性的矫正方法,也许是第四种。准确,可不总是轻易之事。治疗师自己的心理会给治疗中的投情设置无形的障碍。
情感如果得到适当表达和理解,也有助于实现成长的目标。
除了喜怒哀乐,你真的会识别自己的情感么?!
所以,对专业的心理治疗来说,情感识别也是非常重要且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而作为普通的家长,若有机会学习并提升自我及其孩子的情感类别和处理技巧,相信会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而我从书中读到的部分,其实具体做法倒也不难,具体做法:(1)避免忽视孩子情感,对他们内在发生的所有情况表示允许接纳、并且感兴趣;(2)坚决不能对孩子的情感进行负面评价,避免“你太胆小、有什么好哭的”等等下意识的言语;
(3)不能用情感惩罚孩子,”再哭就欠揍”;
(4)尽量准确对孩子情感进行识别。
在我自己过往经历中,真的有太多太多因为情感识别、表达、应对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纠结了。而在自己的心理学自学之路上,对于情感、情绪的学习,一直也都是很能让自己停下来,细细思考、反复琢磨的一个方面。
书中总结的四个患者从小被对待的情感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有切实体会。在我的小时候,经常被教育“不要哭”,被质疑或是指责干嘛那么生气也是家常便饭,至于被训斥不准闹也是常理之中……
从专业的情感识别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属于调整的情况。而我自己的经验,很多时候,我的情感第一时间并不能得到父母或是环境的第一支持。很多时候,都得用吼叫、用摔东西、或是隐忍来表达内在情绪,久而久之,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识别不清楚自己真实的情感状况。
一个很有印象的细节,曾经在大学时代,舍友的行为对我造成了影响,我没有选着隐忍以应对,可是行为上却用力摔盆子来传达内心不爽快。以至于许久以后,舍友在推心置腹的夜聊中,会评价我“率真有余,但爱乱摔东西、脾气急”。
而这一点,又成为自己自我评价的一个面向,背负着这样的评价枷锁,我一直很抗拒高情商,并很自负得以率真为荣。以至于工作之后许久时间,也都没有找到自己脾气急的源头。
随着 大女儿的到来,各种育儿知识的学习,尤其各类课程上的情绪情感调节与梳理,以及冥想的坚持与深入进行,我开始真正与真实的自我相遇,一次又一次做自我接纳,细致分析自我的做法,让自己情感表达能力慢慢在长大。
写完这些内容,我开始很清晰知道,为何自己有时候会对养育过程中,孩子奶奶对孩子的情感否认有很大反弹。过去比较清楚在于孩子共处中,要多用共情,要多感同身受,那其实原理和措施都在以上之中。
不过,提示自己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面前当面否认奶奶的不对,即便是照顾了孩子的情感,又何尝不是在释放否认或是负面评价老人的情感体验呢?!
所以,其实在复杂的养育环境中,对关系中情感的处理,还是得分主次、场合不同而进行。
生活真的是一个大熔炉,从来都不会一成不变,总在各种动态变化中,给予每个人机会修炼自我及其关系的情感应对能力。
转几句,创时代教育父母群中老师的语录以此文结尾:
鼓励孩子表达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情商培养的第一步。
孩子能够及时表达情绪很重要,可以让爸爸妈妈及早了解到他的感受,如果及时加以引导,情绪就不会一直淤积甚至恶化。
我们父母开始接纳,孩子能合理的表达自己不舒服的感受,这种负面情绪就有了可以化解的契机。
我们要让孩子觉得任何感受都是可以表达的,千万不要简单的压制、批评甚至斥责孩子。
[爱心][爱心]培养人格健全,学业优秀的孩子[爱心][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