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放学,孩子对我说:“妈妈,今天我们幼儿园又打篮球了,总是打篮球.”
“哦,今天打篮球了,好玩吗?”
“好玩,我抱着球到处跳,好像小丑一样,哈哈,好搞笑!”
“你抱着球到处跳呀!”
“嗯,是的,没投篮,没打球,老师批评我了!”
“老师希望你可以练习打球,而你抱着球在玩,你觉得球也可以那样玩是吗?”
“是的,我总是投不进球!”
说到这里,我本想继续下去,但孩子已经把话题转向别处,于是我们没再继续。
而在往后几天的时间里,孩子也会跟我说幼儿园总是打篮球这样的话,但孩子并不想深入讲下去,我知道孩子并不是不喜欢打篮球,只是接受不了自己总是投不好球这事,我内心担忧的是孩子会因为练习不到位,投篮投不好失去信心。
几天后,送孩子上学的早晨,碰巧就是打篮球,我便站在远处观察,女儿眼光扫视了一圈之后,自己主动跑去篮球架上拿了一个篮球,满心高兴的排队准备投篮。
这时候前面的一位小男生顺利投进一球,赢得老师赞赏,轮到女儿,女儿也很用力的投了出去,但因为投篮手势不到位,用力不大,球没能投进去,自己略带失望的搓搓小手,眼神望向老师。
而此时刚投进球的小男孩又赶紧挤到前面准备再次投球,老师也刚好把注意力放到这位小男孩身上,看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为何孩子会说,幼儿园总是打篮球,同时又对打篮球这事感觉很好。
转身那一刻,我拨通孩子爸爸的电话,把事情说了一下,我希望爸爸能带着孩子去练习,重建信心,也就有了现在每天一家人在球场打球的场面。
慢慢地,孩子明白,练习可以让自己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也慢慢地,越来越有信心了,当然,这个过程并非那么容易,一开始,孩子还是抗拒的,会直接告诉我们,她做不好,太难了。
“你觉得扔出去很难,对吗?你也很希望可以跟班上的xx同学一样那么高大,一下子就扔出去了,是吗?”
“是的,妈妈,我不喜欢投篮!”
“恩,投篮太难了,妈妈小时候打球也是这样的,觉得球很重,很难投中”
“但是妈妈,我会拍球了,你看”
“非常不错,你跟爸爸练习了很多次,你现在已经打球打得很好了,妈妈看到你很坚持”
“对啊”
“那明天晚上,你愿意跟妈妈一起挑战一个更难的吗”
“可以啊”
“妈妈是指投篮哦,明天晚上爸爸要跟妈妈比赛一下,你想参加吗”
“好啊,我会投得很好的”
“妈妈相信你,练习会让你投的越来越好的”
现在,孩子已经愿意和我们一起去练习,去尝试,这个过程并非要孩子篮球打得有多好,只是希望借助这个事告诉孩子,什么是练习,什么是坚持,它们能带来什么,同时也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她理清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建构信心,同时,不断跟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以鼓励和支持!
情感引导在孩子0-6岁特别的好用,那什么是情感引导呢?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此,我的解读是,孩子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他们,甚至是到了中学阶段,我们所说的情商极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没有同理心。
例如:带孩子外出吃饭,孩子到处乱跑,吵闹,有些家长会大声训斥,停下来,不许跑,不准吵,这是命令和威胁的典型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很难有责任感,甚至会更放纵自己,当然也会有家长认为,没关系,要释放天性,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学会应有的社会规则,更容易成瘾,自律性会更差,这也是好多孩子到了中学阶段会出现手机成瘾,上课说话等等的现象,那还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轻视,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摔了一跤,家长在旁边一直说,没关系,不疼,自己起来,坚强点,这种类型的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痛苦,而孩子不懂面对,当然更不会关心别人的痛苦,这也是现在好多校园欺凌出现的原因之一。
那么这样的情况,如何借助情感引导来进行呢?孩子摔倒后,应该第一时间赶到,确认孩子状况,询问孩子,说出孩子此刻的感受,蹲下来聆听孩子,理解孩子,如果情境合适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以后怎么可以玩得开心又能避免摔倒了!
再比如孩子参加比赛获奖,不要只是单单来一句,孩子,你很棒!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此刻的感受,开心,成就感,问问孩子这是怎么做到的,巩固这种美好的感觉,将坚持,努力,智慧的奋斗过程和结果的美好感觉联系在一起,激发孩子内驱力,让孩子去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为自己而努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但都值得我们父母用心对待,不同的孩子也许教育方式要有所不一样,但一样的就是我们父母无条件的爱,让每位孩子都成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