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这部电影的评分很高。兴冲冲地去了,但是开头半个小时我十分想离场。
阿米尔·汗心心念念想生男孩,为的是让孩子完成他未完成的梦想。偶然发现女儿有摔跤天赋,便自作主张强迫她们训练,穿男孩的衣服,剪掉长头发。
看到这里,内心愤愤不平。只想跑到这位父亲面前,质问他,凭什么不过问女儿的想法,擅作主张,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女儿身上?
导演很聪明,他懂观众的情绪。
在两姐妹锻炼的日子里,配了一首欢快的Rap,歌词大概是,“爸爸别这么狠心”、“我们的童年太折腾了”、“谁都比你好”之类,唱出了女儿们对父亲的心声。
这段过渡太巧妙,加之印度电影里的歌舞带给人的欢快轻盈感,全场都被逗笑了。巧妙地化解了前面父亲的独断专行带给观众的不适感。
真正让我得到一丝慰藉的是那个婚礼的桥段。女儿的朋友十四岁,嫁给了一个没有见过面的老男人。她十分羡慕被父亲强迫练习摔跤的她们,最起码,她们的父亲愿意顶住世俗的眼光,让她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一点。
这才把我从“何不食肉糜”拉回了电影背景本身:在那时印度的大环境里,女性地位底下,到了一定年龄就得被包办婚姻,过着生儿养女,服侍丈夫一生的日子。毫无选择的权利。
而现在的我们早已经度过了那样的时代强迫。在无数的女性抗争之后,换来了现在相对的公平。大多数女孩早已摆脱到了一定年纪就得嫁人的命运。所以我们才能忽略电影背景,拿“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这一点来抨击电影里的父亲。
从《摔跤吧》的父权谈起这部电影呈现得很坦荡。因为本来可以做更能得人心的情节,比如说女儿们本身就对摔跤感兴趣,那么人们更能接受父亲的严格,甚至可以顺便升华父爱。但它没有这么做,它把一盘没有加工过的菜端到你的面前,让你看到原始的、无添加、可能不那么好接受的现实。
电影结局皆大欢喜,女儿打败了对手,父亲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最后的那场比赛看得很燃,坐在后排的我都忍不住鼓掌起来。看完后,不禁猜想:如果他的女儿,一直都没有拿冠军怎么办?
印度的女性比中国不幸很多,男尊女卑是常态,每年被堕胎掉的女婴多不胜数,童婚率极高,更别说被家暴的了。女人是极端弱势的一方,在封闭的环境求公平太难,况且周边环境长久地影响,让很多女性得过且过,在被压榨被奴役后,再去残害下一代也有可能。
所以,行动重于结果。
谈到这里,不得不说到女权。电影倍受争议也跟这点有很大关系。个人认为,没有所谓的女权,只有平权。在经济物质、社会认同上,男女权力并不是对立面。女性追求的是"女孩子也能学好理科"、“女人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女性在社会上得到的待遇应该跟男性一样”。女权不是霸权。
男性在国内的地位也是受胁迫的。从小耳濡目染,没取老婆的会被嘲笑为单身汉,没钱买不起房子的不敢提结婚,外表没有“男子气概”的会被嘲笑为娘炮。人们不断地贴标签,同时恐慌自己成为剩下的那个,追赶着去做自己也不喜欢的事情。
平权还需要更多争议和时间。
最后一句,不要随便判断,因为你无法真正地设身处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