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性的、不断重复的、并且根据当下结果不断提升难度的练习。其违反本能、令人不适,但最终会带领我们走向本能与游刃有余。
广东高中毕业后,我从广东来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时,只要我开口说话,基本没有人相信我是广东人,至少认为我不是广东土著。通过大学四年的练习,我基本去掉了广东口音。
我觉得无论去哪里,融入当地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当地的语言,语言让你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消除隔阂。大学时,我仔细琢磨我的北京同学的发音与其他地方同学发音的区别,我凭着有限的一点发音知识对北京同学的语音、语调、连音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我发现北京话最大的特点不是儿化音,而是字正腔圆。要做到字正腔圆,除了语音语调要准确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好元音。比如,北京人说“特棒”这个词非常有感染力,元气十足。我练习的第一个元音就是:ang。深吸气,口腔饱满,棒!掷地有声。问题在于,北京人发出的“棒“是圆润地掷地有声,我发出来的“棒”是有棱有角地掷地有声,听的人都忍不住躲我一下。脸不红,心不跳,任你们躲我,我再说一遍,特棒!我刷牙洗脸上食堂上图书馆的路上经常对着自己练习, “北京是一座h-u-ang城”,“朗朗乾坤堂堂中华”。同学对我拿腔拿调的样子从开始的嬉笑、挤兑,变成慢慢的无感,他们觉得我说话似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有时我会冲到北京同学面前说上一段,北京同学非常配合地给我打个分,指点我一二。我的厚脸皮让我的舌头越来越灵活,大学四年下来,四十四十是十撒丫子颠儿了之类的都挡不住我了。
我后来嫁了北京人并且生活和工作在北京,律师职业让我认识了很多陌生人。他们很惊奇我的普通话那么好,与此同时还会说粤语和客家话。我一般只会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在北京很多年了。
很多人就信了我这句话。
如果没有意识到语言的重要,主动去学习;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达成某种学习效果的预设;如果我害羞怕丑不开口;如果我学会一个“棒”之后就此罢手;只要发生其中任何一个“如果”,我就换不来现在告诉别人我是广东人时的那一声“哇”。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口音的普通话让我获得了更多与本地人无间相处的体验,塑造了一个更专业的职业形象。如果没有刻意练习,这些不会发生。那些希望顺其自然就能获得过人本领的想法,很美好,但不现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