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可真是一座山。有路,是适合我走的那条路。
看着一大堆的书单,似乎是都想翻翻。还是清醒一些,理智一些,选择自己需要的吧。
那我到底需要什么呢,经过筛选,留下的大概是自己需要的,再细细读来,才知道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我不读爱情类的书,我这个年龄已经不再适合读那类书了。
不读励志类的书,生活中我还是有自勉能力的。
不想读外国的文学著作,我没有在外国生活过,读完了我觉得也不会理解那么深。毕竟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更不同。就像吃西餐一样,会不习惯。如果我现在是学生,高中大学,我还是会读外国著作的,读外国名著多了,会有更多的勇气去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过我对国外的美景,音乐,还是喜欢欣赏的。这类的书倒可以翻阅。
再去除一大类~~小说。不想读,小说虚构的成分多一些。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就把那些不实际的东西剔除我的兴趣之外了。看电视会选择纪录片。外国的纪录片拍的棒的好看的不少。像一些动物的啊,南极北极啊,这都是实际有的东西,比虚构的电视剧好看的多。再后来电视基本不看,更现实了。还不如跳广场舞实际。(扯的远了点儿)
。一句话,我喜欢的书得离我近一些,要不我读不懂。我说的“近”,是指灵魂相近。
这么一筛,文学类的书就还有散文和诗是我喜欢的了。这又是一大堆作家,从古到今的那么多大作家,有个标准就是找自己喜欢的作家。
一个作家的作品也不全都是精品。有的作家擅长写小说,出名是因为小说,有的作家擅长写诗,出名是因为诗。有的作家年轻时的作品写的好,有的作家年老时候的作品好。
喜欢哪个作家写的书,纯是个人口味儿,味儿对了就是好。这个味儿,和个人的性格兴趣是分不开的。
筛选自己喜欢的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的大概一翻,觉得可能会喜欢吧。结果细读的时候就不是那回事了。读着读着就不想读了。
读书还是要杂一些的,除了文学类的书,还有文艺类的,游记类的,历史类的,动植物类的等等,多少都看一些。会让自己更丰富一些。
专深和广博,两条路,我还是喜欢广博,丰富有趣。专深有些枯燥,像有的人一辈子读红楼梦,我可做不到。我也做不到一直都在一个小范围内,也许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小吧。
找到一个喜欢的作家,一直读一直研究,也是件幸事。
木心先生说,读书就是找自己精神血统上的亲人。我觉得说的太对了。
灵魂可以穿越时空,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我喜欢有趣的灵魂。
读有趣儿的书,过有趣儿的生活,做有趣儿的人。
汪曾祺的书很有趣,我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