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1872/3b38e830eeb8542d.jpg)
一个朋友对我表达了对中国教育的困惑,甚至是愤怒。
她认为高考是不良竞争,在她看来,大学名额不会因为我们学得好而变多,如果要上名校,标准不是要学得好,而是要比别人学得好,矛盾在于如果鼓励努力,大家都努力,别人就要更努力,这样循环下去,最后就只能拼命。而学校就像拿着鞭子在驯养动物,而且很没有人情味,修剪草木也很残忍,只会将它们剪成一个个的球,停留在表面的整齐好看,背后伤痕累累他们却不在乎其感受,学生就像是草木一样被对待。她虽然感到愤怒,但她高中时却在很努力的适应,靠理性的度过每一天,虽然心里难受,不想这么功利的学,也不想熬夜,但她不愿伤父母的心,于是给自己套上枷锁,任人这样对待。结局是,她高考考上一所很棒的名牌大学,但心里却还是没有解开这个困惑,所以她说她想逃。
看到这些消息,我沉默了许久,一时竟然觉得有点儿沉重,或许还有很多人也对教育有这样的看法。
作为一株被修剪过却又坚持自由生长的草,在中国一个三线城市成长起来的我,当然也经历过同样的束缚和煎熬。
但是我想说,中国教育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差。
我不想说高考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虽然事实确实如此。
我也不想说残酷竞争的背后才是最大化的公平,虽然事实也是如此。
我想一条一条的说:
首先,努力的恶性循环并没有那么糟,“如果鼓励努力大家就会都努力”是个伪命题,在现实情况下,这个世界上永远会有大多数人不努力,这是因为其经历和思维束缚,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会觉得所有人都会像你一样因为鼓励而努力,但事实上,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碰到触动自己努力的那个契机,他们甚至认命。所以,所有人红着眼拼命恶性循环的情况不会那么严重,顶多竞争激烈,但通过考试确实能筛选出优秀的人。假如有一天,所有人高考都上了700分,那只能说明考试内容已经不能衡量人是否优秀,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势必制定出更公平的方式来选拔,而不能说所有人都优秀,于是全都一视同仁,除非那时候已经社会大同。
其次,修剪树木,有为了其观赏价值的考虑,但有时候也的确是利于它们生长,促进通风透光,去除枯枝病枝,也减少旁枝对养分的争抢,不是每一棵树,都能自己长成古木苍天,自然本身就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植物对于人来说更是没什么存在感,有的甚至到死,你都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而你觉得可怜的观赏性草木,实际上却可能是因人类庇护而存活下来幸运儿。
最后,至于学校对学生的管束和条条框框,虽让人反感,但有时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也挺讨厌学校的不自由,上大学后我甚至觉得,最好的大学就应该对学生不限制,只提供学习建议和资源,而任学生自由发展,最后通过评估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所做成就,得出学生是否有能力毕业。我一心觉得在那种情况下,自己就能读遍东大图书馆,而且可以心无旁骛的写作,好奇的探索各个领域,自由而高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我知道,如果这样的话,虽然会成就一批人,但更多人的一生就废了,因为惰性和节约能量甚至是生物的本能。
看待很多问题的时候,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要只有自己的考虑,我们的所见所感是真的,没错,那些缺陷是存在的,也没有毛病,但是在愤怒之前,还要考虑更大的系统,当你越是了解不同的领域,了解大的背景,你就会越是发现它们的联系和互通,甚至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不能考虑单一的因素就得出公正的评论。
忽视客观的大背景,去批评中国教育,就像孩子一样天真,但这个世界不是孩子的世界,是博弈,是平衡,而不是简单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而凭直觉判断对错。
若说到中国教育死板不自由,残酷还扼杀个性,总该有个比较的对象,那肯定就是西方所谓的快乐教育。
但实际上,西方的快乐教育的帷幕下是精英教育,那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西方的普通人家的孩子,通常是送去学费便宜的公立学校,上午九点上课,下午四点半就放学,还有兴趣活动,只有一点英语数学和科学的主课,其他的都是还些什么戏剧,阅读,故事,交际的课程,管理宽松,鼓励为主,他可以玩得很开心。
但渐渐的,他的父母就会发现孩子计算能力不足,但孩子对自己的缺点不会重视,因为被鼓励惯了,这些或许没什么,可是将来为了能上名牌大学,最好能去私立中学,而私立中学的选拔难度,也不比中国的差,如此下去,就很难办。
即便努力去了私立学校,快乐教育也基本结束,有很多规矩,甚至和国内一样残酷,可以参考电影《死亡诗社》,看看那个想让孩子上哈佛当医生的父亲是怎样逼死自己的儿子,学校又是怎样对待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老师的。
至于到了精英的大学,就更不用说,我们都知道,西方到了大学才是苦日子真正的开始。
即便你觉得快乐的在底层活下去也挺好的,但是实际上,在这样的教育过后,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社会阶层严重固化,底层的人们只能接受快乐教育,而很难考上好大学,几乎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就算乐在其中,但若论能力,他们的基础数学知识都比不上中国哪怕一个杂货店老大爷。你在国内请人装修,给图纸给装修工就好,他们能读懂,能计算,能照着弄,在快乐教育的国家,你请普通民工,他们甚至看不懂图。
当你意识这样的事例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整个国家的普遍状况时,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教育不只关系到一个人的快乐与否,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通过想象,你也可以大概猜出中西方各自教育后的国家会是怎样的。
中国的应试教育,锻炼出来的解题能力,会解题不出错,这却是最好的工程师素质,所以才有经济腾飞,科技工程领域人才济济。
我们国家没有去拼命和人比创造力,而是在打基础。两个世纪以来,因为落后,被打怕了,如今的中国崛起,实际上是在整个民族的全力追赶。这样努力的奔跑,难道能没有一丝痛苦,而全是轻松自由吗?
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接下来几代的孩子,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努力扛起一个国家的未来,那么痛就是必然的,这不是我们个别人想不承担就可以不承担的责任,而是时代和国家赋予社会的一种形态。
不过比起曾经的文革,或者大跃进时那种时代赋予的形态,我们其实已经挺幸福了,而且我们的辛苦都是有意义的,无悔生在当下之中国,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人长大后,这个国家又会焕然一新。
当我们痛过后,再遥远一点的将来,那些孩子就不必那么痛了。
所以这些温柔和善良,这些美好和幸福,让他们见证就好,至于我们,苦中作乐,也可走出自己的风姿。
诸君,将来的盛世定如我所愿,要不,打个赌如何?
2018年1月4日
小超
于东南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