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然与应然:中小学教科研的问题及出路
冉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 要:自教学改革以来, 中小学教科研因对学校和教师发展具有特殊意蕴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理性反思中小学教科研现状, 发现当前还存在研究主体褊狭、研究问题偏失和研究方法偏移的“三偏”问题。基于此展开思考, 提出以团队发挥群力效应, 以知识牢固研究根基, 以问题彰显研究价值, 以方法确保研究成效, 以传播促进成果共享的路径, 旨在为中小学教科研的深化发展提供一种思考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学教科研; 问题; 出路;
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时代诉求。这种诉求使教科研备受重视:一方面, 学校在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声誉的诉求下积极组织教科研活动[1] ;另一方面, 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有效和自身专业素养的追求中积极践行教科研[2] 。在此背景下, 中小学教师正在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教科研,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应求, 也是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益选择, 蕴蓄着重要价值。然而观照中小学教科研现状, 发现其存在着研究主体褊狭、研究问题偏失和研究方法偏移的“三偏”问题。为了推进中小学教科研的有效发展, 我们很有必要在问题把脉和出路探索上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实然:中小学教科研的问题诊断
1.研究主体理解——“褊狭”。
谈及教科研, 对其研究主体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科研是研究者的事, 是专家和教授的工作, 与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无关, 他们认为处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无需也不能进行教科研;另一种是认为教科研只是一线教师的研究, 他们处于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教学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被解决, 他们既是教科研的主体, 也是教科研成果运用的主体。这两种认识都是对教科研这一实践活动主体的误解, 具有窄化教科研主体之疑。事实上, 教科研绝不仅仅是某一研究主体所独立进行的工作, 而应该凝结相关主体的共同智慧, 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就此来讲, 当前的教科研无疑存在主体褊狭的问题。
2.研究问题把握——“偏失”。
教科研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推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水平。然而中小学教科研的问题却常常陷入假、大、空的困境, 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科研常常与教师职称的评比挂钩, 许多教师参与教科研只局限于外部动机, 而不是真正热爱教科研, 因而许多教师盲目攀比, 使得研究徒有虚名;另一方面是受传统研究思想的束缚, 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只有宏观、理论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研究, 研究成果也只能通过发表论文或著书才能得以展示与交流, 因此他们热衷于进行一些浮夸式的研究。在这种取向和认识之下, 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所研究的教科研问题往往是有偏失的。
3.研究方法运用——“偏移”。
教科研作为一种研究实践, 其研究方法必须科学, 在科学的基础上追求研究方法的多样,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同一问题认识的全面程度。然而处于一线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很少经过专门的科学研究培训, 因而缺乏对研究方法的了解, 更难谈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 因而为了研究的需要, 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一些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普遍被尝试。但是, 如果教科研只采取这样的方法, 就会陷入研究方法单一的困境, 导致看问题的视角局限、获得的数据单一, 不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掌握。在研究方法选择和使用上的偏移, 一方面遮蔽了教科研的意蕴,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教科研实践的深入推进。
二、应然:中小学教科研的出路探索
1.形成研究团队, 发挥群力效应。
教科研的研究主体是教师, 然而一线教师不应该是教科研唯一的主体, 要做好研究, 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专家教授各自的优势, 扬长避短, 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教授之间、专家教授与专家教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的形成是提教科研质量提高的前提, 只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 加强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交流, 研究主体之间才能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教科研才有不竭的动力, 才能走向有效甚至高效。以团队的形式, 发挥群力的效应, 必将有利于教科研的发展与深化。
2.夯实专业知识, 牢固研究根基。
对于处于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言, 研究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 所以教师必须补充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以满足教科研的需要。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繁重, 时间紧张, 而教学理论知识又多、繁、杂, 因而可探索分类分组的学习模式, 在此基础上, 教师团队可每周定期举行沙龙或者读书报告会, 教授专家与一线教师经行帮扶, 充分利用教学闲暇时间进行学习理论来源于实践, 正确的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 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更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以正确的理论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创生新的教育理论知识,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 以夯实专业知识来确保研究根基的稳固是推出有效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
3.增强问题意识, 彰显研究价值。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中小学教师做教科研, 就要增强问题意识, 目前很多教师也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然而基于教育研究理论知识的缺乏, 提出来的问题是难以逃脱假、大、空的泥潭。因此, 中小学教师在做教科研中不仅要增强问题意识, 更要彰显研究问题的价值, 选择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中小学教师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考量:第一, 这个问题是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 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二, 本人对该研究问题是不是充满兴趣, 有没有进行探究的志趣;第三, 自身是否具有研究这个问题的能力, 能不能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把握好这三个维度, 才可能避免问题选择的华而不实。总而言之,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 不仅要有问题意识, 更要把脉研究问题的真正价值, 唯有此, 教科研才能切实走向有效。
4.运用科学方法, 确保研究成效。
作为一种研究实践, 教科研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 在科学的基础上选用或者创生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应多采用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研究方法以教学中的实际案例为对象, 不需要做问卷等质性研究, 教师操作比较容易, 这在一些学校教科研中得到印证[3] 。但是, 教科研作为一种研究, 其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只有以多种方法, 从多种角度来研究同一问题, 才能收集到同一问题的多种数据, 从而全面地了解该问题, 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除了容易操作的案例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之外, 中小学教师也应该掌握相应的调查、问卷等量化研究方法。在同一问题研究上, 运用多种方法, 这本身就有助于研究成果之间的比较与证明, 进而使得研究的成效更加具有信效度。
5.创新传播方式, 促进成果共享。
教科研要发挥其价值必须做好传播工作, 有效的传播方式既可以让研究成果得到同行之间的检验批评, 使之做得更好, 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教科研的成果。教科研不单单是做课题, 因而其成果呈现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而不应该是单一的著书、发表论文等文字上的交流。期刊、网络、观摩课等都是教科研成果传播的有效路径。在这之中, 观摩课是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传播的最佳渠道,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 教学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 这些缄默知识难以脱离具体的教学情景, 只有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才能领悟;第二, 观摩课是同行之间面对面的传播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容易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第三, 观摩课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文字化, 因而对与绝大多数没有扎实教学理论知识和深厚语言功底的中小学教师而言, 是最可行的传播渠道。此外, 还有教师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做的正式的讲座和一些非正式的、小团体范围内的交流, 这些都是教科研成果的传播渠道,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果展示与交流方式, 这些灵活的传播方式必将推进中小学教科研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06):14-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