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辨术
——读巜战国策 昌国君乐毅》有感
巜战国策 昌国君乐毅》一文讲昌国君乐毅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为燕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立下战功。燕昭王之子燕惠王继位后,齐国人用反间计使乐毅被怀疑,撤掉将军之职,乐毅逃亡赵国,齐国大败燕国又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燕恵王一方面感到后悔,另一方面又害怕赵国用乐毅来攻打燕国,所以他有了这么一段和乐毅书信往来的过程。
有意思的是古人很讲究语言的艺术和技巧,比如说燕惠王他明明已经后悔,但是他并不认错,而是把责任推给乐毅。说将军为燕国立下的战功我怎么会忘,先王去逝,我刚继位就被左右蒙敝,换下将军是因为怜惜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请将军回来休整一下,然而将军误解了,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走了,你就这样报答先王对你的信任和恩惠吗?
乐毅也洋洋洒洒写了大片的道理答复燕王,不卑不亢有理有据。
他说,我不能遵从先王的旨义善始善终来顺从左右的心思,又怕遭受杀身之祸,既伤了先王的英明,又让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
大王列举我的罪过,我就说说先王仼用我爱护我的理由和我事奉先王的原因。
圣明的君王不把爵禄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称职的人,所以严格考察才能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建功立业的君主,我用我的学识观察,先王举拔安置人才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才愿意跟随事奉先王。
先王想攻打齐国,我认为只有联合周边国家共抗齐国才能取胜,先王听从我的建议,命令我岀使赵丶楚、魏等国,共同进击齐国,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精明,河北之地全数被先王占有,满足了心愿,同时也封赏我土地。
我听说我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后不半途而废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荣誉不毁弃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
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远踏楚国。后来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的主张对于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自己和君王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
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彰显先王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毁坏先王的名声是我害怕的事,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
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不会做那些不忠不义之事。
历史上的功臣得善终者并不多,"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被嫉妒者丶不满者丶仇恨者、谄害者、诛杀者遍布朝野。乐毅一方面阐明了先王重用他,他忠心事奉先王的原因,另一方面又结合自己的经历,阐明任人唯贤,是非明辨的道理,对新主燕惠文王听信谗言,用人不当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不论是才干,还是忠诚,乐毅都堪称一代名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