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情,说说爱读书散文
维特和绿蒂在一起会不会幸福?

维特和绿蒂在一起会不会幸福?

作者: 秋倏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09:20 被阅读25次

有人在知乎上邀请我,绿蒂是怎样的性格?我写了一些,接着便整理成文,此文算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书笔记吧。

    ——题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一本中篇小说。

这本小说,以歌德自身的经历写成。

年轻的歌德,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漂亮的夏绿蒂•布夫,并一见倾心。但这份爱,却注定是无望的,绿蒂已与一个叫卡萨特纳的订了婚。

和许多文人爱上美女的桥段一样,这份爱,让歌德痛不欲生。

卡萨特纳是个温柔体贴而且大度的男人,他想成全歌德,甚至他不介意三个人一起生活,然而绿蒂劝歌德离开,寻求自己的事业。

在魏玛工作期间,歌德又认识了一位枢密顾问的女儿,佳作安娜。这份爱同样无望,歌德认识安娜时,安娜业已结婚。

这个时候,歌德听到了一件悲剧。

有个叫耶路撒冷的年轻人,他和歌德一样,爱上了有夫之妇,绝望而难以自拔的爱恋,让耶路撒冷承受不住内心的煎熬,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儿在歌德心底发酵,升起了创作的欲望。他将爱恋付诸于笔端,用了四周时间,写完了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

这部小说前半部分有歌德自己的影子,后半部却开始大量引用了耶路撒冷的经历,为此,歌德拜访了耶路撒冷自杀所在的小镇,搜集了许多相关线索。

同样的,女主人公,既有绿蒂的活泼,也有安娜的稳重。

歌德是德国狂飙文学的代表作家,这部小说引起了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的狂飙风气,《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来,维特这一形象便深入人心。许多人模仿维特的打扮,和说话语气。而一些和维特经历相似的人,选择了维特式的结局——吞枪自杀。

当时的文坛,为了“打压”维特造成的负面影响,著书立说,抨击这本小说,各种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比之今天的水军,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还有人为此,写了一本叫做《少年维特之喜悦》的仿造品。

虽然我很想一睹当年那些围追堵截歌德的小说,文案。但他们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无可稽考。

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小说,却一直流传。

一部真正优秀的小说,不会因为评论家的抨击,而消失殆尽,他有穿透时空的力度,历久弥新,时至今日,阅读这本小说,依旧能感受到那种朦胧而苦涩的暗恋与执着。

闲话休提,继续说歌德与绿蒂的故事。

倘若当时,绿蒂放弃了未婚夫,选择和歌德在一起,那么也许就《少年维特之烦恼》,至于《浮士德》还是有的,歌德构思《浮士德》由来已久,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当中,就有浮士德的影子。

维特在同阿尔伯特等人谈论时,曾讲过一个故事,那故事便是浮士德第一个悲剧的原型。

绿蒂在与歌德分别后,相夫教子。丈夫过世后,绿蒂以卡萨特纳夫人的身份,拜访了享誉世界却垂垂老矣的歌德。这次短暂的会晤,让托马斯•曼写成了举世名篇——《绿蒂在魏玛》。

回过头来看绿蒂的选择。

历史上的事儿,只有盖棺定论一说,倘若人还未死,一切便都是未可定数的。白乐天有诗曾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如果没有盖棺定论,人的真伪,都不可一概而论。

譬如元稹。

元稹妻子死后,悲痛欲绝,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诗句。然而,元稹却不如诗里说的那么痴情,他最终还是娶妻续弦,粉碎自己写下的幻想。

绿蒂——这个曾让歌德想到以死殉情的女人,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时间带来的苍老。四十四年以后,老年的绿蒂在魏玛再次会晤了歌德,那时,时间已末,岁月已过。他们没有相顾无言的感动,也没有久别重逢的欣喜。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

事隔境迁,苍老的绿蒂换来的只是歌德的冷淡,这让绿蒂大为恼火,一个人闷在宾馆里,大门不出。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欢畅时的容颜,假意或真心?有谁会爱慕你朝圣者的灵魂?爱慕你苍老脸上的皱纹?

为什么歌德会如此冷淡呢?

歌德的感情生活,用“丰富多彩”形容,实不过分。

歌德一生的情感,总在漂泊,总能遇见让他心动的女人。

然而,这些女人,都不是歌德内心最终的港湾,其结果几乎都已悲剧收场:年轻时因为距离,后来因为宗教信仰,再后来是迫于社会舆论。

给歌德造成伤口的爱情实在太多,数不胜数。

即使到了暮年,歌德依旧没有停止追逐爱情的步伐。

年事已高业已结婚的歌德,爱上了一位十九岁的姑娘。

他曾写过一篇长诗,诗中透露出自己这种感情。

在这种相思的折磨下,歌德完成了一部名为《亲和力》的小说。这部小说表述的就是暮年歌德那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受制于道德,一方面又对爱情存在着更为成熟的看法,歌德借第三者之口,婉转地表述这份因道德而被禁锢的情感。

用现代观点来看,歌德的行为貌似很渣,他一生策马奔腾,却自诩为爱而生。

世上诗人的感情,与文人的感情,都是不值得信任的。

外国人还好一些,毕竟外国人对爱的看法与中国不同。

中国是一个缺爱的民族。外国人为了爱情可以决斗,中国为女人而死的,多被钉在耻辱柱上,尾生没有,尾生苦等爱人不至,却等来河水暴涨,他抱住而死。可是,人们敬佩尾生不是他的痴情,而是他的守信。吴三桂算是一怒为红颜了,偏偏是个汉奸。苏武牧羊一十八年,人们赞颂其节,可他却在塞北与别人成家,若从爱上来论,他并不“守节”。

中国文人,大多落魄时爱上妓女,翻身时,拔吊无情。

其实,文人的爱情,大多是爱上自己心中的幻想,譬如顾城,顾城是天生的诗人,他的爱人,只存在于他自己内心的幻想之中。

历史上那些愈是刻骨铭心的爱,愈是得不到的相思,若让他得到,许就没有什么痴情一说了。

三国里,曹丕曹植同喜欢甄宓,甄宓嫁给曹丕,起初,曹丕待他很好,后来,甄宓年老色衰,加之后宫内斗,最终被曹丕赐死;曹植在江上听闻甄宓一死,伤心不已,挥毫泼墨,写成了洛神赋。这洛神的原名当中有个宓字,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有一句说:神光离合,乍阴乍阳。这不正是当年遇见甄宓时的情景?不过,话说回来,倘若甄宓跟了曹植,最终下场会是什么呢?

其实,维特也是如此,他的爱之所以深沉,让人动容,是因为得不到。

维特是中产阶级,继承了大笔遗产,每天从不为吃饭生计担心,去乡下看风景,画画,和人闲聊,品味人生,他追求的,不是柴米油盐,而是灵魂深处的陪伴……

他出入上流社会,毕业于著名学府,他擅长古典文学,会外语,会弹琴,善于交际,为人开朗。

维特是具有文艺倾向的高富帅。

小说当中,维特用古典文学把妹,声泪俱下,情感拿捏恰到好处,若不是绿蒂一直矜持,恐怕就要发生什么不该发生的事儿了。

维特在遇见绿蒂之前,曾有个女友,后来这女友病重,身亡。

尽管女友聪明贤惠,其实与维特貌合神离。

维特有着文艺青年感性的一面,思想境界很高,对于爱情,维特有着过于常人的奢望,他渴望那种不含一点人间烟火的绝对爱情。这一点前女友根本无法满足。

用弗洛姆的观点解释,维特的爱情观,是偶像爱情观。这一点与一生策马奔腾的歌德不谋而合。

维特祈求完美无缺的爱情,在没有遇见绿蒂之前。他得不到满足,女友进入不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精神世界,倍感孤独,对于那些形而下的现实,维特完全不愿在意,他觉得那些生活庸俗不堪。

绿蒂其实是满足了他内心对于爱情的幻想的。所以,他才会那么深爱着绿蒂。

但这种爱情观注定是失败的,因为人不是神,不可能一直仰望星空,双腿悬空,他终究要脚踏实地。再完美的女人也有他世俗丑陋的一面,譬如,已故的台湾作家李敖,他对他前妻及其苛刻,他说他忍受不了前妻坐在马桶上的窘态。维特或许能接受这些,却接受不了女人精于世俗这一面。

维特所喜欢的女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而这种偶像式的爱,只有悲剧才是最圆满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

您先别急,让我抖个包袱,我先为您分析一下绿蒂的性格,通过她,也许您会更加理解这句话。

通过维特的描述,绿蒂是一位聪慧美貌,活泼开朗的天真少女。

她出身乡下,却有着常人没有的学识。

小说当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维特听见绿蒂与女伴讨论看过的书,一问之下,原来是吐槽某人的某本著作,维特与绿蒂有着同样的想法,两个人相见恨晚。他们谈古论今,将德国当时文坛的大家,说的一无是处。

歌德在写这一段的时候,隐晦其词,特意在书中,加了个注解,他说“各位看官若是赞同维特,自然知道他们谈论的是哪位作家,其他人不必知晓。然而,我觉得那位作家肯定不会和年轻的小伙子一般见识。”

虽然我很想知道歌德说的到底是谁,但实在无从查阅。

绿蒂的思想很前卫,不像那些碌碌庸庸的家庭主妇,她能和维特进行灵魂上的交流。

但是,绿蒂也有庸俗的一面:现实当中,绿蒂遵循传统道德,思想守旧,而且,绿蒂情商很高。她精于周旋,却又不失风度,她一直是以纯情邻家妹妹的形象出现在维特身边。

若将绿蒂放到民国时期,那便是著名的交际花。

那么,绿蒂是否喜欢维特呢?

喜欢!

也许她喜欢的仅仅是喜欢维特喜欢她的样子,也就是喜欢有维特这么一个备胎。

在维特出现之前,绿蒂所接触的人当中,最优秀的,只有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

阿尔伯特有正当工作,相貌体面的,阿尔伯特情商很高,城府也深。他适合当丈夫,因为他体贴而温柔。

但是,阿尔伯特的精神层面并不高。

维特的出现,满足了绿蒂白马王子的幻想。

维特年少多金,潇洒风趣,会弹琴,善作画,骑马打猎无一不精,况且见识广博,和绿蒂有着精神上的对等接触。

当然,我们说绿蒂喜欢维特,若从小说前半部分看,几乎是站不住脚的。

前半部分,读者知道的绿蒂,都是通过维特的描述,而维特的信又明显带着有色眼镜;后半部,作者第三人称阐述,有色眼镜没有了,绿蒂的心思便跃然纸上。

维特在圣诞夜前,向绿蒂讨要生日礼物,这礼物是一个吻。绿蒂半推半就,被维特强吻了。

维特离开以后,阿尔伯特回来,绿蒂觉得自己好像出轨了。

她不敢将这件事儿告诉给丈夫,因为绿蒂觉得有愧,她从心里并不拒绝这个吻——这一点,被托马斯•曼加以利用,说老年绿蒂时常怀念那个不存在的吻。

绿蒂喜欢维特,但由于她已结婚,不得不拒绝。

因为她深受道德制约。

在这一点上,绿蒂从仙女变成了俗人。

回过头来,看待我说的那句话。

维特的爱情幻想,是一种十分纯粹的爱情,为了这份爱,荣誉,自由,生命,一切都可抛弃。绿蒂达不到这一点,她不敢抛弃的东西实在太多。

这种伟大的幻想式爱情,往往发生在两个举止癫狂之人身上。当他们不断磨合却又擦出爱情火花的时,这份爱无疑是伟大的。当这火花越来越少,那么两个人便形同陌路,最终以分手结尾。

然而,分手成不了伟大爱情,成为伟大爱情的,往往是一方去世,另一方倾尽一生怀念二人的点点滴滴。

那些分手的爱情,被我们称为荒诞的岁月……

那些没有分手,却以死亡而盖棺定论,被我们称为“伟大的爱情”。

想一想,元稹写完“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后,上吊自杀,还有人会说他表里不一吗?

假设,维特与绿蒂结合,二人离经叛道,有了自己的爱情。此时,维特身边出现了另一个让他心动的女人,他又会陷入爱情的漩涡之中,他难以自拔,最终,他只能伤害绿蒂,继续漂泊。

然而小说毕竟不是事实,他需要一个“完美”结局,尽管这完美是以悲剧收场,却诠释了世上最痴情的相思与暗恋。

其实,如果把歌德的另一本小说《亲和力》当做维特的续集,也未尝不可。

《亲和力》当中的爱德华与女主人夏绿蒂是一对年轻时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情侣,直到他们各自的配偶死后,才重新组成家庭,男主人爱德华请来了自己的好友上尉,女主人请来了自己的侄女奥蒂莉,接着,上尉与夏绿蒂产生感情,爱德华爱上了奥蒂莉……

我们可以给少年维特之烦恼,设定一个相对现实一点的结局。

维特在得知绿蒂结婚以后,三番五次想要自杀,最终还是没有自杀,他去参军,认识了上尉,从战场上回来,维特和一位很体面的小姐结婚,没几年,这小姐病重死了。而绿蒂的丈夫阿尔伯特,也一命呜呼。

于是,维特和绿蒂组成了新的家庭。

这样就符合《亲和力》的开篇,刚刚结婚的维特,在自家花园的下午,度过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接着,维特的好友上尉过来,绿蒂请来了自己的侄女奥蒂莉。

如果把少年维特之烦恼当做一本小说,一本艺术,那么这种追求伟大偶像爱情的可怜人,只能以死亡告终,因为只有死亡, 他的爱才恻隐动人。但如果放到现实世界,他也许不会死亡,却很可能会爱上另一个人。

相关文章

  • 维特和绿蒂在一起会不会幸福?

    有人在知乎上邀请我,绿蒂是怎样的性格?我写了一些,接着便整理成文,此文算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书笔记吧。 —...

  • 能使你幸福的东西,也一定让你痛苦

    01 《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有一段情节: 在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之前,维特天天去绿蒂的家中拜访,和绿蒂的弟弟妹妹...

  • 少年维特之烦恼续写

    建议先看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再阅读此文章 绿蒂的忧伤(上) 绿蒂醒来了,而这时,我们那不幸...

  • 绿蒂!维特想了你

    不好!到今天,有十天没有与绿蒂说话了。看来似乎,我忘了我的绿蒂。我果真忘了我的绿蒂吗?这是不科学的!我如果还是维特...

  • 绿蒂之家——少年维特与歌德的爱情

    歌德和维特,少年维特之烦恼,其实是作家的真实爱情故事。在这里,你可以拜访故事女主角绿蒂的原型——夏洛特的故居,也许...

  • 《少年维特之烦恼》:不得爱情毋宁死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维特与绿蒂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维特是一个向往大...

  •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书笔记

    少年维特之烦恼(四到六章) 维特和绿蒂进入了舞会,后来两人因喜欢跳瓦尔滋就互相交换舞伴。 后来,因为下雨了,所有参...

  • 致维特

    维特啊 愿你的每一天都富有激情 我要赞赏你的 每一个想法和决定 是啊 我也会爱上绿蒂 谁要是说他不爱绿蒂 那他一定...

  • 写给维特的一封信

    维特大大人: 你好啊,隔着20年,我给你打个招呼,如果你尚在人世,你肯定和春绿蒂或者是秋绿蒂伉俪情深,比翼双飞,可...

  •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

    少年维特对绿蒂的爱走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但她已为人妻,稳重,善良的阿尔贝特无微不至的呵护着绿蒂。人世间的伦理道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维特和绿蒂在一起会不会幸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wp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