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一个大家无法避开的内容—考试。在开始之前我们在简单回顾一下学习过程中的要点,训练自己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切换能让大脑张弛有度,加深理解。对于学到的东西要像拼图一样构建组块,自己要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组合。通过反复提取学习内容加深组块回路和压缩组块空间。再次强调要做到不看书提取,哪怕你自己写在白纸上。很多人喜欢在书中做很多关键标记(我也是这样),可这可能不利于我们掌握学习的知识,这会让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毕竟你自己通过记忆提取的信息和你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最后就是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想办法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这一点既能反映我们的理解水平,也能优化组块的内容,我认为这也是比较难的一步。
有了上面的回顾,我们就来聊聊考试。从技术层面上看,考试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学习程度和临场的心态,或者说自身的实力和临场发挥。但不要忘了,考试本身就是一次高强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了提取学习记忆和组块的速度和质量。所谓台下十年功,如果你平时的学习过程扎扎实实的经历了我们之前说的内容,我想考试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你要想在考试之前就评估一下自己的学习程度,建议从两方面自我对比,平时做作业的情况和考前复习的方法。
问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作业方面:1、有没有尽力理解课本内容(为了做题找例题解答不算);2、是否和同学核对过答案;3、在和同学核对答案的时候有没有自己写出每一步的解题步骤。如果你的回答有很多是,那么你的平常学习质量不错。和同学核对答案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你出了错,一来可以自己检查步骤,二来可以听到别人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你抱着完成作业任务的态度对答案那就是自我欺骗了(以我在高中的经历,很多人喜欢“借鉴”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答案,而不会去问他们其中的道理)。考前复习方面:1当遇到学习中的难点时,有没有课下找老师请教(以我的经验,这类同学比较少,通常抱着不好意思的心态,可是我尽管高中物理成绩不好,我去问物理老师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没什么嫌弃我的意思),2、每次交作业的时候是不是理解了所有题目的过程和答案;3、如果有参考书(我建议,每门课一本足矣),有没有对书上的典型习题完全理解和回顾;4、对于已经掌握的题目,有没有自己单独列出解题步骤(这样可以节省自己不必要的基础计算);5、如果有考前复习课,有没有提出过自己的问题;6、考前有没有再次回顾一下课本的关键信息(仍然以大脑提取为主);7、考前有没有保证充足睡眠;如果你大部分都做得不错,那么你的考试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上述内容是在“道”的层次,也就是平时学习程度自然会在考试中体现。真正上了考场,作者给了一些“术”的方法,有些还挺违反我们常识的。考试时做题“先难后易”,这个和我们提倡的“先易后难”完全相反,作者的解释仍然是用发散模式和专注模式。考试时时间有限制,人的注意力一定高度集中,这时我们做题就会紧盯不放,这样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势。先从难题入手不是让我们一直做下去,而是在草稿纸上演算个2分钟以后,就跳到简单的题目上。这样做一来可以释放我们的过度紧张和集中,从而可以更宽松的看待简单的题目,二来可以减轻复杂题目的思考时间。因为你不断的前进,就算没有全部做出来,也可以写出很多步骤啊(考试中也有很多分数是按步骤打分的)。然后就是应对人人都有的紧张,大家都知道深呼吸一下,可是这个动作最好平时就经常练习养成习惯,那么你在考试中自然可以自我调整。所以让我们平时就养成冥想和呼吸的习惯对考试也有帮助。最后就是在平时就要梳理心情,如果觉得自己学得不算太好,不妨在考前记录自己对考试的没有把握的地方和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冥想的方式让自己接受而不是对抗产生无谓的焦虑(还记得那只白色的大象吗,越是想忘记焦虑就会越焦虑)。我的体会是如果真的能将考试的80%的题目做对,你就不错了(这样高考数学都有120分,这是个不错的分数)。当然了,对比我说的平时学习的状态才是真正的要因,以我高中英语考试的经历发现,如果平时的学习真的到位了,考试不会差的(我的英语一直是强项,这一点得感谢我初中的英语老师)!祝大家在面对其他考试的时候能有所启发,祝进步
ps:今天看到田姐对我分享的这本《学习之道》很感兴趣,我也觉得自己的整理对她有启发,也希望她能将这本书给自己的孩子看看。学习确实是一门大家都可以掌握的技能,希望我也可以一直践行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