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回忆是一片森林”公众号第234篇原创文章)
把日子过成散文
——读陈长吟《行者的风度》
如今的文坛上,散文大家真的不少。他们各有独特的文笔风格,有扎根于不同的土壤而孕育出来的独特心路感悟,有经过岁月浇灌的生活文字,这是散文爱好者的幸运。
自然,读者也各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能用简单的文字,真实叙说生活,沉静思考生活,深情回忆生活的散文家。陈长吟先生便是其中一位。
但说来又心生羞愧,至今我却只购买并认真拜读过他写的一本散文集——《行者的风度》。
“我觉得,在我的生活节奏中,校园是诗,都市是小说,小城是散文。”
“我用自己的生活节奏,来说明我对散文的理解,说明我对散文的钟情和热爱。”
“把日子过成诗,人会虚幻紧张;把日子过成小说,人会疲惫紧张;把日子过成散文,才有味道。”
“把日子过成散文”,写得真好!
文学作品,来自于生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本来就是文章的土壤,散文又怎能例外。
散文,形散神聚,简洁质朴,意境深邃。我们心存善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中,触碰着情感的火花,感受着生命的凝聚。每个人,都是一位行者,生活里的我们,都有着自己的行者风度。
打开《行者的风度》,我像是梦到秦岭与汉水,走到了古镇与老树,看到了那里的人与事。写的人,是一位行者。读的人,像一位行者。
养育自己的那一方山水,像静脉与动脉,连通着作者的思想,跳动在那些文字里。
那汉水边上的老镇——“古镇最为骄傲的,是老树和老人”,“老树是屹立的路标,老人是移动的品牌”。
那长寿湖区的感悟——“人生其实是苦旅,一切欢乐的遇见都是暂时的,分别后的寂寥则是长久的。”
那故乡的小学——“人生是漫长的,小学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第一块铺路石。历史是漫长的,一座小学就是一个地域的永恒的坐标。”
那安康的女子——“秦岭阻挡了北方的尘沙,巴山减弱了南国的潮热,汉水流出了自然的清爽。人常说安康的女子漂亮,面容姣美,身段适中,皮肤白皙,性情活泛,这都源于山水清气的滋润。水土的风韵,铺设了生命的底色。”
……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作者笔下的一事一物,就像他的文字,朴素隽永,溶情于水。对于散文,特别是写散文的青年作家,作者又亦师亦友。用作者的话来说:“一本书就是一只船,盛载着友谊和温暖。”
我也是在作者的文字里,知道了一个已经离世的,名叫刘汉君的文学同道。
在《江畔那株君子兰》一文中,作者介绍了与刘汉君相识、交往的过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能坚守着文学的孤灯,忍受着寂寞?刘汉君就是这样的人。她以文学创作为终生追求目标,经常自费到外地去会见文学朋友和老师。她勤奋写作,完成了《北上列车》一书。可惜的是,在书出版不久,刘汉君便与世长辞了。
刘汉君的生命,或许并不完美。可是,我却忽然觉得,她是幸福的。我说不清楚原因,或许,正如作者所写的吧:“一本书,就是一个永不消失的灵魂。”
看了书,我从网上购买了一本《北上列车》。封面有些老旧,纸质有些泛黄,文字,却有着一个执着地爱上文学的女子的风度。
我想,这是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人,对刘汉君的一种致意吧。
《行者的风度》我已看完了,但我想它值得我再看一遍,两遍,甚至更多遍。或许不是现在,或许再等一等,让我的文字更低一点,低到尘埃里,读懂泥土的所有故事。
回想看这本书时,看着看着,似乎我的心也推开了窗户。窗外,一江一水,一树一草,也都迈开了步伐。
脚印,排列成了文字的模样。风雨云月,沉淀成了脚下的路,一直通向远方,通向每一座稳重而巍峨的山。
我走了上去,牵着故乡,去看一场美丽的风景。
就这样,把日子过成散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