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愿旅游,总感受是在受罪。似乎是应了那句话“上车睡觉、下车照相”,总觉得不是个美事,虽然也可以看到很多美景,从心里讲,不是很喜欢。但小友的一番话让我改变了观点,她说:无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做,就会有别样的体会和认识。
于是,这个周日,我用了一天的时间,到天坛,去体会皇帝祭天的圣地。
我从北门进的,因为想先看看祈年殿。走上台阶,不由肃然起敬,古代建筑的魅力,让我深深感动。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这座大殿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而且雕花分别是龙、凤、云。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
我看完祈年殿,走出祈年门,沿丹陛桥到皇穹宇、圜丘坛,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
看完以后,又回头,真正由南向北,走御道,进祈年殿,这时的心境真的不一样,历代皇帝祈祷五谷丰登,都要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神农,这都是为了什么呢?在一步步朝上走的时候,想这个建筑所有的数字都离不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360天等等,其实都是因为古代农耕经济的直接因素是天气的变化,丰年、歉年对全国的生产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皇帝做为万民的主子,必须用这种形式来表示他的威望和统治能力,让万民信服,在他的统治下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维护统治。至于到底能不能实现愿望,恐怕就要看这个皇帝人品好不好了。
又想,这个“年”字,就是一个人举一束禾苗的象形字,再一次证明了当时农耕经济对统治阶级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皇上得祭天,得让上天保佑。就是这样一个形式,来体现皇权政治。
身在现在,不由感慨发展之变化,之空前,真是这样,我们现在来看天坛,应该想什么,每个人会不一样,但我会想,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民主与科学推动了发展,发展是必然的规律。
我坐在有着500年历史的老树旁,想,这五百年,它们看见了什么?历史不会忘记,它们都是见证,忽地一阵大风从殿前吹过,只三五分钟,想,别是我这想法让皇上们发现了吧……
在改换了心情以后去游,你真得会不一样,有时会有和建筑、树木等等交流了心境的体会,在这个空间里,你是你心灵的主人。
走东门,要出去了,看见两位老人,花白的头发,微佝偻的背,蹒跚的步子,但他们的手却紧紧相握,慢慢走着,脸上菊花般的皱纹里洋溢的是快乐的笑容,我幸运,看见这样幸福的老人,他们诠释了生命和爱情的意义,他们的生命和爱情天坛会给他们作证,真的,我这样想,这种感动让我相信人间真爱,珍惜你所拥有的,让生命之花灿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