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村是一个移民村,村子两面环水,被高大的树木包围。战争年代先辈们逃命时,发现了这样一处隐蔽的好地方,便在此处安家,躲避战乱。第一个来安家的是一户刘姓人家,便将村子命名为刘家村。全村面积不足一千亩,村里居民不到三百人,光姓氏就有九个,唐姓就是其中之一。
唐家的祖上是经营红木生意的大商贾,好不容易躲过了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初期的动乱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后,又继续做起了以前的红木生意。唐家的房子依河而建,建的相当考究,是欧式别墅的风格,门前有座几百平的私家花园,用金属围栏围了起来,栽种了不少种类的花草树木,终年郁郁葱葱。还堆砌了一座小假山,铺了几条小石子路,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别墅周围铺了一条青石板路,路边靠着围墙种植了一圈一串红和月季,每到春夏季,红的、粉的花绕着房屋争奇斗艳,与园中的其他花草互相呼应,美不胜收。
唐家唯一的遗憾是世代单传,子嗣太少,七十年代初生了个女娃,取名唐子清,小名清子,被家里三代长辈视为掌上明珠。到了上学年龄,为了送她去城里的好学校就读,买了一辆桑塔纳小汽车作为接送工具。那时,村里的大部分人刚刚能买的起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由于家境的悬殊,清子与村中其他小孩之间带着一层天然的隔阂。唯一能与她玩到一起的就是彭化清,因为比她大三岁的彭化清始终扮演着护花使者的角色。两人的相识要追溯到清子五岁的时候。一次清子在自家门口玩小皮球,在家人没注意的时候,皮球滚到了屋外的小河边,清子跑过去捡皮球,不小心滑倒了。当时彭化清正好在河边抓田鸡,死死抓住了清子的小手,不让她掉下河去。清子的哭声引来了家人,一把将她拎起,但还是被当时的情形吓坏了,只见彭化清趴在河岸边,一只手抓住清子的小手,清子的身体悬挂在了河面上,两只脚急促地拍打着水面,做着无谓的挣扎。
由于这个意外,唐家人对彭化清非常感激,经常叫彭化清到家里与清子一同玩耍,送他一些零食干果,这些对于普通人家的小孩来讲,是难得吃到的东西。
没爹的孩子在性格上很容易走极端,要么特别柔弱,要么异常坚硬,彭化清属于后者,尤其是在他年少时,表现的特别明显,村民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犟头”,当然这种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保护色。
刘家村的村民大都是淳朴的,但由于认知的缺乏,避免不了有少数人会跟小孩开一些自以为是的玩笑,找点乐子。比如:“犟头,你怎么没爸爸,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末了还要加上一长串得意而放肆的笑声。
偶尔被一个人说,他还能不以为意,被人说的次数多了,自己也好奇起来。于是他问妈妈梅香,“我为什么没有爸爸?爸爸在哪?”
梅香说:“ 你当然有爸爸,只是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又问:“家里怎么没有爸爸的照片?”
答道:“我们老家穷,那时候哪有钱拍照片。”
“我爷爷奶奶呢?他们在哪?”
“他们都在很远的江西。”
他不再问了,至少已经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爸爸家在江西。而且他已经习惯了只有妈妈的日子,有没有爸爸,对他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梅香年轻时颇有几分姿色,瓜子脸,大眼睛,樱桃小嘴,乌黑的长辫。刚来刘家村时刚二十出头,正当水灵的年纪。虽然生了彭化清,反而为她增添了成熟的韵味。初来那两三年,邻村有个未婚小伙子经常围着她转。由于那个小伙子没有正经工作,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经常偷偷摸摸做些倒买倒卖的生意,义父彭二认为他是看中他的家产,便一直没对他有好脸色,最后那小伙子放弃了追求。不曾想改革开放后那小伙子真做起了生意,最后定居到上海,那就是后话了。
彭二去世后,梅香一个人种几亩地还要拉扯孩子很辛苦,也交往过几个男友。其中一个是离异的男士,也带着一个儿子,比彭化清大八岁,几乎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最终没走到一起,就因为村民的又一个玩笑,导致彭化清离家出走。
有村民跟他说,“犟头,你妈妈马上要结婚了,你要有爸爸了,还要多个哥哥。你的哥哥比你大,将来会跟你抢家产,你可抢不过他的。你妈妈一个女人,也帮不了你。”
彭化清听了就回去跟妈妈闹,不要妈妈再婚。这回梅香没理会他的犟脾气,不去理睬他。不想他就离家出走了,歪歪扭扭写了一个字条,“我去找爷爷”。这可把梅香急坏了,到派出所报案,村长也发动全村人去找。两天后他被火车站派出所民警送了回来。民警说看这小孩在车站蹲过了一夜,身上没钱,又说要去江西。看到派出所的案件记录,才把他送回刘家村。
经过此事以后,梅香很郑重警告村民不能再跟他开这种玩笑,也就断了再婚的念头。彭化清的“犟”在村中更加出名,谁也不敢轻易招惹他,怕他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彭化清虽然犟,但对清子却是极好的。清子自小被家人当做小公主一样圈养,担心她会掉河里了,或者被蛇虫咬了,或者被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绊了,或者跟其他小朋友跑闹摔了……每当清子想出门时,如果家人不能陪伴,必定有彭化清作陪和保护。
一年初夏,孩子们在一起采桑葚。桑树对成年人来讲长得并不高,但小孩子却必须爬到树上去采。桑树主干比较粗,支干就像伞的骨架一般四散开来,很适合攀爬。清子也爬上去采,彭化清在下头用竹筐接。清子一个不留神脚滑了一下,眼看要从树上掉下来,在树下的彭化清伸出双手要去接,虽然年纪比清子大上三岁,但也承受不了从树上掉下来的清子的重量,他仰面摔倒,让清子结结实实地掉在自己的人肉垫上。
又一次孩子们在一起玩躲猫猫,清子躲在一个稻草垛里面,等了好久不见同伴来寻找,慢慢就睡着了。孩子们游戏结束,各回各家吃饭。只有彭化清发现了清子的失踪,一个人在原地“清子”“清子”地叫,清子的家人闻声一起过来寻找,大家的叫声把清子吵醒了,自己从稻草垛里走了出来,一脸不解地看着彭化清说,“清哥哥,游戏结束了吗?”彭化清说,“清子,下次你跟着我一起躲,不要一个人。必须跟着我,拉钩!”。于是两个小孩愉快地达成了协议,大人在一旁被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了。
转眼清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家里给她选择了教育质量更好的市里的小学。她跟父母哭闹不肯去城里的学校,要在清哥哥的学校里读书。清子父母自然不会同意小孩子的耍赖,最后清子还是乖乖就范。
在家里的时候,清子就跟在彭化清等一帮大小孩的身后。由于彭化清的关系,村里的其他孩子渐渐习惯了同这个“公主”一同玩耍。清子家也成为孩子们玩乐的“花园基地”。即使大人们觉得孩子在家里玩乐太嘈杂,但看到清子开心,也就忍了下来。
乡下孩子一般不会花钱去买玩具,但玩乐的项目很多,跑跑跳跳,再不就是抓龙虾抓田鸡,拉弹弓打鸟,玩捉迷藏、跳皮筋、丢手绢、丢沙包,春收秋收后到地里放火,在村里连成片的柴垛上玩闹……不知不觉,童年的时光很快便过去了。
清子依然在城里读初中,有别于村里的其他孩子,成了一个住校生。清子同宿舍有六个女生,大都来自离城区较远的郊县,家境都比较殷实。离开了父母的管束,清子觉得特别自在。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有共同的聊天话题,基本聊聊班里的新鲜事,大抵就是某某男生喜欢某某女生,谁和谁牵手了,谁给谁传递了小纸条。还有就是议论港台歌星了。
那时已实行改革开放,罗大佑、齐秦、张雨生、邓丽君、蔡琴这些港台流行歌手和音乐相继进入大陆,《恋曲1980》、《你的眼神》等歌曲开始在大街小巷唱响。清子经常听着磁带,哼着歌,看着书,写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小心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彭化清成为清子日记里的主角,听歌时也总把自己想象成歌曲中的主人公,感受着词曲中的爱恨纠结。
那时彭化清已入伍,她常常回忆那天与彭化清送别时的情景。那时彭化清正在家里整理行李,清子推门进去,这是清子第一次进彭化清的房间。
房间在二楼,房门外是半敞开式阳台。她打量房间四周,水泥地板,墙面和天花板应该是用白石灰刷过的,已经泛黄。进门左手边的墙上没有什么装饰,挂着一盏煤油灯,很长时间不用已落满了灰尘,靠墙角站着一人高的木衣柜。天花板上吊着电灯,电灯的开关盒子装在进房门的右手边墙壁上,开关拉线被磨得发亮。床也靠着这面墙摆放,床头放了张靠背凳,放了几本画册,床上的被褥胡乱堆着。床对面墙上有扇窗户,窗户下放了张八仙桌,当成书桌使用,桌子上除了书本,放满了一些自制弹工、木剑、沙包之类的小玩具。
彭化清此刻正背对着清子,往行李包中塞着衣物。他听见清子叫“清哥哥”,便放下手中的衣物,惊讶地说,“清子,你怎么来了,这里太乱了。”
清子走进房间,彭化清给她搬了张凳子坐下,自己坐在床上,两人相对着。
清子说:“你要走了,我来看看你。我还没来过你房间呢。”
彭化清挠挠头,“也没什么好看的,不能跟你家比。”
清子站起来在房间走了一圈,笑道,“确实太乱,缺少女人收拾。”话毕,自觉说错了话,脸都羞红了。
彭化清根本没注意她脸部细节,只是傻笑。
清子继续说,“你去当兵后,我们怎么联系呢?”
彭化清想了想说,“我们可以通信啊,我到了那边有空就给你写信。”
“说好了不许耍赖,我就等着你的来信!”
“一言为定!”
彭化清走后的几天里,清子是扳着手指过的。她想着她的清哥哥应该到丹东了,开始新兵训练了,想象这他住在集体宿舍里同队友一起生活。她更盼望着清哥哥的来信。
终于在彭化清走后的两个星期,她收到了信。土黄色的信封上是她熟悉的彭化清的字迹,清晰地写着“唐清子收”,寄信地址显示是“辽宁省丹东武警边防支队”。
清子看着信封笑了,心想,清哥哥竟然不知道我的大名叫“唐子清”。
清子回到自己房间,迫不及待打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张信纸,写了大半页。
开头写着“亲爱的清子,你好吗?”清子显然对这个开头很满意,又继续读了下去。
我刚来到部队驻地,安排好了住宿,整理完了行李,也熟悉了周边的环境,就遵守我们的约定,给你写信了。我们的参军小部队在南京集合,乘火车到丹东,整整花了两天时间。丹东是一个边境城市,靠着鸭绿江,江对面就是朝鲜。我不用望远镜,就能看到对岸朝鲜人在江中捉鱼、洗衣服。
我住在部队军营,一个房间住了十个战友,来自全国各地。相处了两天,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每天一起参加训练,不训练的时候坐在一起聊天。有个来自山东的战友特别有趣,脑子里的笑话一箩筐。虽然新兵训练比较枯燥也很辛苦,但跟战友在一起的其他时间还是挺开心的。
不多说了,马上又要开始训练了。
彭化清
1984年7月4日
清子一边读着信,一边想象这信中说的场景。她找来地图,找到了北方的边境城市丹东,用笔圈了起来,丈量着地图上从家乡到丹东的距离,脑子里酝酿着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去丹东看清哥哥。”
这样想着,于是她提笔写起了回信。
清哥哥:
收到你的来信我特别开心,你知道吗,自你走后我一直在等你的来信,我怕你骗我。现在好了,你果然遵守诺言。
清哥哥,我好想去你当兵的地方看看,看看鸭绿江,看看朝鲜。我可以来看你吗?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以自己出远门。
清子
1984年7月15日
写完,清子把信折成千纸鹤的模样,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
清子寄完信,又觉着信写的太简单了,很多想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如鲠在喉。于是她打开了日记本,用笔尖倾诉着自己的心事。
清子写着写着,眼眶就热了起来。她没察觉到,不知不觉中,彭化清已在她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在日记本扉页记录了一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