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叙事像冬日里烤着炭火的闲聊”,和朋友一起看《刀锋》时,他这样说道。看了两部毛姆的小说之后,我发现他总是把自己也带入故事,成为一个角色,把故事里的主角们都写成自己身边的熟人。读他的小说,颇有一种听朋友聊八卦的愉快和亲切。
《刀锋》写于毛姆旅居美国的1944年,当时毛姆已是七十岁高龄。小说初稿完成后,他说:“写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乐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是好是坏。我终于可以一吐为快,对我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书是毛姆以自己真名作为叙事者的长篇小说。书中人物虽都“另取其名”,内容却“毫无虚构”,都是源自毛姆与友人的亲身经历。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深度著作,记述了青年拉里对人生意义的漫长探索。
一战期间,飞行员拉里结识了一名爱尔兰战友。在参加空军作战时,他亲眼目睹最亲密的战友为了救自己而丧生,这促使年轻的拉里开始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走大家都走的路、随遇而安,这不更好吗?”接着,你想到一个人,一个小时前还充满活力、有说有笑的,转眼间就死了,躺在那里;就是这么残酷,这么毫无意义。你不由得会问自己,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或者人生只是盲目、鲁莽的命运造成的悲剧。
战争结束之后,回到正常生活中的他变得和以前大不相同。他不想工作不想上大学,只想游荡。
因此,他拒绝了好友格雷父亲的工作邀约,摆脱职业了的束缚,开始通过广泛阅读心理学和哲学著作,试图从先贤那里找到现成的答案。
这样的生活状态引起了他未婚妻伊莎贝尔的不满。伊莎贝尔是一个对富贵生活非常执着的人,因此不能接受跟拉里过将就的生活,经过两人的冷静探讨,他们决定分手,也正是分手之后拉里开始了全心全意探索人生意义的漫长历程。
在探索的第一阶段,他到巴黎攻读哲学,其间一段时间还当过煤矿工人。
在第二阶段,他来到波恩的一所寺院,然而基督教义却没能为他提供满意的回答。
第三阶段的探索是在西班牙,拉里试图通过艺术寻求人生的真谛。
到了第四阶段,拉里去了印度(在那里待了五年),才从印度的宗教里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在一个精神感悟的时刻,他看到了香格里拉一般的山中仙境。他散掉了财产,打算返回纽约之后,当个出租车司机,决心按照新的信仰去生活。
世上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被一种非常强烈的欲望占据着、驱使着,非得身不由己地去做某一件事情。他们随时准备牺牲一切,去满足他们的这一渴求。
毛姆作品最吸引人的一点是,他笔下时常会有一个人物,这个人总是试图追寻某种真谛,他可以抛弃一切,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刀锋》中的拉里让我想起了毛姆的另一本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抛弃妻儿,去实现自己的画家之梦。其实这些作品都是在探讨一个很大又很现实的问题,人该怎么活着,这是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有些人,会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依此行事,这些人最终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奇。
拉里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他没有选择亲朋好友口中的所谓“正确的生活”,去上大学或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他选择双眼查阅古今书籍,双腿走遍千山万水,去探寻心中的问题。他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逃离了上层社会物欲横流的生活,以修行的方式,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也确实找到了一些使自己更丰满的东西,摆脱了一开始的空虚和迷茫。
在我们看来他本可以迎娶白富美,开启幸福人生,他却四处游荡,过着艰苦的打工生活,甚至做过矿工、农夫。
无论是《刀锋》中的拉里,还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他们选择了一条众人眼中视为离经叛道的道路。尽管外人认为他们的行为荒诞无比,但是他们内心的自由早已帮助身体挣脱了尘世的一切目光。
知道自己不想过怎样的生活,容易。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奔它,需要极大的勇气
人生在世,到底应该怎样生活?
其实并没有明确答案,也不是别人能够决定的。
只不过当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与别人不同时,身边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能理解。
对我而言,我很敬重拉里敢于选择的勇气,忠于自己的内心,投奔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说之所以取名为《刀锋》,是有深刻寓意的。在印度教圣典《迦托·奥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悟道之途艰辛困难,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
若救赎之路经刀山,找到答案的代价为何?若真有人在刀山上找到答案,那该如何看待山下的俗世呢?
主人公拉里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充满了艰辛和困惑,为一心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崇高美好的生活,他不惜舍弃了物欲、色欲和诸多本能的需求。终于在印度的精神哲学中找到了人类精神的终极出路,并切身体验到“得道”那神秘而又极乐的感受。
大彻大悟之后,重新回到俗世人生的拉里对于究竟该“怎样生活”的回答:“平静、节制地生活,满怀慈悲,无私忘我并且禁欲克己”;“我个人以为人类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不过,就在我这样要结束该书、不安地意识到会把读者悬置在半空而又无能为力时,我把全书的内容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看能否想出一个更为满意的结局;令我非常惊讶的是,我无意间发现,我正好写了一部关于成功的小说。因为书中所有与我有关的人物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艾略特,成为社交界的名流;伊莎贝尔,在一个活跃而有教养的阶层里,获得了稳固的地位,拥有了一笔财富;格雷,有了稳定而又赚钱的工作,每天早晨九点到下午六点去公司上班;苏珊·鲁维埃,拥有了一个安全幸福的港湾;索菲,悲壮的死;拉里,寻得了快乐。”
《刀锋》里面的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艾略特的势利,拉里的自由,伊莎贝尔的现实,苏珊的清醒,索菲的堕落,至于“我”就是负责记录他们每个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所谓成功,大概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