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亲子教育
国漫《哪吒》:别人眼中你是魔童,父母眼中你是孩儿

国漫《哪吒》:别人眼中你是魔童,父母眼中你是孩儿

作者: 父母城邦 | 来源:发表于2019-07-30 16:21 被阅读11次

    要问这几天的热点是什么?当然是天气啦!

    NO,比天气更燃的,是正在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

    继《千与千寻》、《银河补习班》后,网友的热情,又被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再度点燃。

    上映4天,票房超过9亿,口碑炸裂。

    连各个影厅都友情提示了:「观影之前,请备好纸巾。」

    一部《哪吒》,让我们看到了经典之上的颠覆性改编。童年记忆里翻江倒海的小英雄,这一次不必「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而是要:打破成见,改写命运。

    有网友称:「《哪吒》配得上观众每一句好评,是当真无愧的国漫之光。」

    作为一位母亲,我在观影后的第一感觉,是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人物形象,还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教育真相: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的未来

    无论孩子多么「熊」,父母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给孩子乱贴标签。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以下分解!

    哪吒:被贴了标签的“熊孩子”

    影片开始,讲述了元始天尊练就了两颗灵丹,一颗为灵珠,一颗为魔丸。

    灵珠会投胎成人,助周伐纣;魔丸会诞生妖孽,为祸人间。

    本该转世成灵童的哪吒,由于申公豹从中作梗,调换了灵珠,阴差阳错地成了众人口中的「妖孽」。

    陈塘关的百姓人云亦云,称魔丸会为祸人间。因此,自哪吒出生起,身边人都对其敬而远之,也不让孩子们向他靠近。

    父亲怕他惹出事端,把他关在家里,闭门不出。

    难得逃出去的哪吒,像一只久困笼中放飞自我的小鸟,约束不住自己的行为,总是无意间伤害到周围百姓。

    导致大家对他谈其色变,投给他的是更多的憎恨和鄙夷,对他的偏见更加与日俱增。

    尽管哪吒凭借自己天生的法力,从水妖手中救下了一个女孩,却不曾得到一句感谢,反而被女孩的家人误认为要伤害这个女孩,把他当成元凶。

    但是,哪咤真的是个坏孩子么?

    他会因为娘亲的离去而难过;

    他会因为有人和他踢毽子,就认定他是唯一的朋友,甚至感动地哭出来;

    他也会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凭一己之力,哪怕拼了性命,也要救人到底。

    想起哪吒在电影里的一句话:

    我是小妖怪,

    逍遥又自在,

    杀人不眨眼,

    吃人不放盐。

     

    听上去霸气外漏,实则是他对自己无可奈何的自嘲,让人不免心酸。

    作为一名母亲,我深深地认为,在哪吒的身上,其实藏着千千万万个中国孩子的缩影:

    读书成绩不好,就被认为不上进、没前途;

    在学校调皮捣蛋,就被认为是不成器;

    生性安静不喜热闹,就被认为不合群……

    前不久,热播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女主角,因受母亲的影响,导致众人看她的眼光带着异样,失去朋友的信任,受人欺凌,最后,在绝望中自杀身亡。

    美国青少年学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我们不经意间给孩子贴的标签,是孩子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魔咒。

    敖丙:被贴上标签的“好孩子”

    《哪吒》里另一位主人公,是灵珠转世的龙王三太子——敖丙。

    当时的龙宫,大势已去,天庭不给名分,人间不留好意。

    敖丙作为振兴整个龙族的工具被生出来,没见过生母,从小父亲就对他严厉苛刻。

    与调皮捣蛋的哪吒相比,敖丙天赋异禀,颜值与才华齐飞,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但是,敖丙是孤独的。

    父亲整日向他灌输复兴龙族的意识,像一把枷锁牢牢将他锁住,让他极度缺乏自我。

    为了振兴龙族,在父亲的高压教育下,加之师父申公豹的误导,敖丙在善与恶之间备受煎熬。

    在他妖族身份暴露之后,为了成全全族的期待和命运,他丢掉了最后一丝善良。

    他不惜牺牲全陈塘关百姓的生命,将海水凝结在天空,几欲吞没整个陈塘关。

    最后,是哪吒战胜了他,并告诉他:「我命由我不由天」,才重新唤醒了他的善良。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著名主持人康辉的报道。

    少年时代的康辉,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班干部,更是其他同学的榜样。

    大会小会上,老师经常会对所谓的「差生」家长说,教育孩子向康辉学习,人家康辉放学后从不出去玩,就是复习功课。

    其实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康辉也喜欢玩,只是被老师们冠以好学生的称号,康辉丧失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

    回望学生时代,康辉直言: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胡思乱想,想去打破规矩,可当被套上好孩子的标签以后,就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束缚。而且,给孩子贴上标签,会让他在一个群体里感觉不舒服。」

    给孩子贴标签,无疑是画地为牢,对孩子进行角色塑造,他们会按照设定好的角色去表演,演着演着就成了真。

    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周末,我带儿子遛完公园回家途中,偶遇一对母子。

    妈妈带儿子去往补习班上课的路上,怕儿子迟到,一直在催促。

    这位妈妈很急躁,一边做着推搡的动作,一边大声训斥:

    「你看看你,天天吊儿郎当、不紧不慢的样儿,吃饭也慢,下楼也慢,上个课也磨磨蹭蹭,走路能不能快一点,就你这样,能学好么?」

    男孩一脸漠然,任由妈妈推搡着,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移动。

    本来只是走路慢,怕迟到的小事,这位妈妈借题发挥,对儿子做了全方位的否定。

    看了小男孩的样子,我的心隐隐发疼:被贴了标签的孩子,心里一定十分难受,还不敢表达出来。

    心理学家桑德克曾提出「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贴上好的标签,他会被积极地光环笼罩,并被赋予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孩子终归不是商品,一个固定的标签怎能简单归纳他的一生呢?

    真正的爱,是不给孩子乱贴标签

    影片中,李靖夫妇正视众人的偏见,千方百计谋出路,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对儿子的真爱。

    当儿子被冤枉时,他们没有抛弃过;

    知道儿子时日不多,为了让他开心,母亲陪他踢毽子弄到自己伤痕累累;

    为了让儿子活命,父亲不惜以命换命,以凡人之躯代他承受天劫。

    孩子的最初都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父母给他涂上什么颜色。

    不给孩子贴标签,是作为父母的必修课:

    1. 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

    父母如果在教育孩子时,能够做到只针对发生的这件事,和孩子讨论出正确解决的办法。

    切勿以偏概全,因为一件小事,去夸大地指责或贬低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2. 控制情绪,不出口伤人

    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家长的脾气犹如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都会「口无遮拦」。

    这时,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其实,孩子是有自尊的,他们的心纯洁又敏感,很容易从家长的语调中猜测出含义。

    相比「出口伤人」,父母不妨在发火之前,给自己5分钟冷静的时间,组织一下语言,分析和讨论孩子哪里做的不对,再提出忠告和意见。

    3.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任何人在为人父母之前,都曾是个孩子,「共情」是为人父母的基础。

    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被贴过标签?

    那些标签产生了什么影响?

    那些给我贴了标签的人,我怎么看他们?

    这些反思都能提高我们对「贴标签」这件事的警醒。

    那些能和孩子产生「共情」心理的父母,往往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让亲子沟通更有效。

    电影《阿甘正传》里,母亲的一句「你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成就了阿甘的传奇一生。 

    被标签约束住的孩子,即使天赋异禀,潜意识里存在「我不行」,慢慢会变得真不行。

    相反,不被标签束缚,得到鼓励和认可的孩子,才有更多机会创造出无限可能。

    别人心中的「标签」是一座大山,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要把这座大山移开。

    撕下标签,把绽放的权利交给孩子,他才有底气定义自己的人生。

    愿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路上,都能凭借父母无条件的爱,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漫《哪吒》:别人眼中你是魔童,父母眼中你是孩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kn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