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陶行知先生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等在那里。
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面掏出来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
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地流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学生感动地磕磕巴巴跟陶先生说出心里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陶行知先生他教育学生有方,诠释了我们应该怎样教书育人。他采用的是一种温和的惩罚法,也是一种合理的惩罚方式。
他知道学生行为不对,但是他没有直接批评这位同学一顿,而是善于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去表扬学生。让学生与自己内心的预想做对比,使其内心良知与行为认知产生了心理斗争。
从而让学生从根本上深刻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他感动的同时,又懊悔自己的行为。因此陶行知先生借三颗糖的表扬,得到了心里满意的答案。
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适当的惩罚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让他们学会尊重以及形成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其实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实施惩罚策略的出发点。
切记惩罚不是最终目的,适度惩罚是有必要的。当给孩子给予惩罚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让他们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从心理上能接受并口服心服。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给他们指明改正的方向,或者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一、对于惩罚教育,我们也可以运用负强化的思想。
(1)先教后罚,非不得已时我们不使用惩罚,允许孩子将功补过:
(2)惩罚只限于知错能改的行为,我们要多用剥夺式的惩罚,少用或不用施予式惩罚,让孩子从心里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
(3)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具体针对性的惩罚方法,我们要因材施教。
(4)观察孩子是否想通过不合适的表现引起大人或老师的关注,惩罚要言出必行;强度适当,及时,恩威并重,一视同仁并讲究公平。
二、对于赏识教育,要运用正强化思想。
(1)坚持先教后奖,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2)重视可控性的鼓励,不做不控性的表扬;
(3)使用奖励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