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
读《伯夷列传》有感于祸福之道

读《伯夷列传》有感于祸福之道

作者: 木子哲学 | 来源:发表于2015-02-10 22:20 被阅读0次

以伯夷、叔齐之仁义,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弟子颜回好学却贫疾而夭。“盗贼日杀不辜,肝人之肉,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太史公司马迁作《伯夷列传》对此善恶之报,慷慨而叹,“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寿赖以生,生赖以资,资赖以财。富贵者,财厚资重,取用不局,生可优而寿可终。故,凡人皆慕富贵。孔子曾言“富贵如可求,吾亦为之。”

富贵之求,赖于何?古时,王侯之业,伯爵之封,大贾之才,富贵矣。刘邦韩信之业,九死一生,或不可终。善长伯温之爵,大政奇功,仕或不致。陶朱雪岩之才,乘势钻营,或尽其财。此类英雄豪杰精明干吏,亿万中得其一二,既得富贵,也失之如忽。芸芸庶生,更于富贵奈何?

古者功有五品,明天地之道,晓万物之德者,立宗庙、定社稷,其功曰勋;才思敏捷,进言谋说,其功曰劳;效力疆场,尽力于治,其功曰功;上下有别,人伦有序,其功曰伐;安劳本份,日积月累,其功曰阅。得此列之功者,可期富贵。而仁义之心,忠善之行,非在当功之列也。 故,伯夷叔齐虽贤,却蔑周,而无功,遁入山,而无养。颜回好学而无劳、无言、无功,而无养。圣贤如孔子,曾有志于功业,疲于奔命,功勋不显,而明富贵不可求,只得从其所好。故,富贵只在功业,而非凭仁善。

然,仁善之于功业,非无关也,其由大矣!无仁善,不明天道物德,有言不进,有力弃使,有才不用,有劳不得。何也?仁者,具凡人之同情心、良心、爱心,无此心者,非为人也。善者,禀仁心而待人行事,不善者,非为人所好也。故,仁善,为人之根本。功业,人为之也。不仁不善,非为人也,何以求功业?

禀仁善之心,穷其才,尽其力,遇其时,奋发有为,功成名就,此富贵之道也。然世也有得富贵而后败亡者,何也?善恶之变也。

见利忘义者有之,同患难易同富贵难者有之,为富不仁者有之,私欲膨胀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好名擅权者有之,既若众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先善而后恶,先功而后罪,富贵来去,忽如云烟。

仁善,非必以致富贵却必可得福德。福,富之本也,德,贵之根也。以福德为本,力行或可得富贵,富贵不至,力行此本,福德厚焉。有此福德,虽遇祸,而不灭,赖此祸中有福。假奸恶,福德削,虽力至富贵,必不久。

太史公司马迁以耿直进言而惨遭腐刑,大祸矣。然不灭,愤而奋,自强不息,而成《史记》,谆谆后人,流芳百世,今功甚伟。汉武之时公侯显业者,今功何在?其名几人知?刑留之身,当世无富贵矣,而以《史记》传世,荣贵万世。公苟有知,还惑否?

相关文章

  • 读《伯夷列传》有感于祸福之道

    以伯夷、叔齐之仁义,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孔子弟子颜回好学却贫疾而夭。“盗贼日杀不辜,肝人之肉,聚党数千人,横...

  • 《伯夷列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伯夷列传》: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文 / 网风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被司马迁排在七十列传之首,我个人...

  • 读《史记 伯夷列传》

    《史记》历史跨度上起三皇五帝下至汉武帝,时间跨度数千年,期间风云人物不可胜数,却把商周换代时期的贵族兄弟伯夷叔...

  •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文章记叙了伯夷和叔齐让国不贪以及他二人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

  • 伯夷列传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

  • 伯夷列传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呢想让叔齐来接替自己,但是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话,这样是不合理的。 从这两...

  • 相得益彰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相得:相互配合,映衬;益:更,更加;彰:明显,显著。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

  • 穿越先秦||商纣王暴政下的忠臣——伯夷和叔齐21/28

    司马迁的《史记》列传中第一篇就是《伯夷列传》,那么司马迁的用意是什么呢?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排...

  • 读《伯夷列传》之一

    《史记·伯夷列传》学习笔记(一) 2018年11月17日 星期六 天气多云 文 觅箫笙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

  • 读《伯夷列传》之二

    伯夷叔齐仁德,品行高洁,首阳山下饿死;颜回笃学,却食不裹腹,早夭;盗跖无恶不作却得以寿终。有天道吗? 2018年1...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伯夷列传》有感于祸福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bjxttx.html